当前位置: 语文知识>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3

小编: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3 

二、那么,如何针对这类试题进行解答呢?

1、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需要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对相关信息的准确索检,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这四个方面是基本的要求,缺一不可。它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探究,会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确认表述是否符合愿意、语言转换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而是侧重于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3、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要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而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表示事物出现的先与后、主与次、片面与全面和已然、未然、将然以及偶然、必然等等,试题中常见语言形式有“已经成为”,“今后必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5、推断不能只是看选项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文意,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它要求考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彼、由已知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这种推断关系,往往表现为论据与观点的推断,或者是因果推断、条件推断、对比推断、类比推断、取舍推断、承继推断、目的推断等等。要掌握一些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三、推断的要领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高考的科技文和社科文的推断题,其前提出自文中,结论则往往在文外。

1.牢固掌握推断成立的依据。

考生解答推断题,重在分析推断能否成立,也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否合乎常理。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0题(原文见“典例精选”《沙尘暴》)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

其题干为“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C为“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其前提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其结论是“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一推断能够成立。其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前提与结论是强加因果关系,此推断不能成立。

2.准确掌握推断不能成立的原因

高考推断题推断不能成立的具体原因:

⑴推断以偏概全。

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这只是部分现象,“被人类所利用”则是对全体的断定,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⑵推断混淆不同语气。

“或然”“必然”不分。有时,如果使用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因为使用了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若改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在其他地区可能被人类所利用”,改为或然语气,限制区域,则能成立。

⑶推断不合常理。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不可能“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⑷推断与原文相悖。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文本引用歌德的名言“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意在强调“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加剧了沙尘暴,又在警醒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而选项的前提却歪曲理解了原文,推断自然也就同原文相悖。

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了干扰的“密码”,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

    相关推荐

    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20 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1 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5 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4 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7 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9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2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22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 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2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7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5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3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9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2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6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6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8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2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剖析与窍门点击10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品析性考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之品析性考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品析类考点解析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现代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语用类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说类考点解析 中考复习:语文现代文阅读品析性考点 2021高三语文文言文考点与高考语文答题窍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想象类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考试知识点分析:现代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取类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迁移类考点分析 2017中考语文知识点分析:现代文阅读 高考语文现代文考点:《孤树与林木》赏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迁移型考点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之解说型考点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6大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之欣赏型考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之迁移型考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之想象型考点 高考复习:语文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备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应试知识点梳理 高考全国卷语文现代文阅读历年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传记阅读 中考复习:语文现代文阅读语用性考点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及论证 高考语文标点符合解题窍门 中考复习:语文现代文阅读欣赏型考点 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考点总结 中考复习:语文现代文阅读解说型考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策略 散文考点剖析 高三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之新闻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之小说阅读 中考复习:语文现代文阅读迁移型考点 高考现代文小说阅读指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语文现代文阅读 201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术语及表达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点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 新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现代文阅读 盘点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常用的修辞 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型题知识点 201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探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策略 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初二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 常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语文知识点之现代文阅读:短文阅读技巧汇总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知识汇总 高考现代文阅读审题要领1 2016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术语及表达 中考语文知识点之现代文阅读:语言赏析解题技巧 2017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叙述方式知识点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 2021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练习:虚掩着的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冲刺: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之归纳内容要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知识点: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 中考语文知识点之现代文阅读:如何进行名著阅读 2016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策略 2015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叙述人称知识点 中考语文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基础知识 高考现代文(科技类文章)阅读指导3 高考现代文(科技类文章)阅读指导5 2021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点:概括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