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的经过,反映了旧社会穷苦人民生活的艰难。同时也告诉我们劳动是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是艰辛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万丈深渊、不声不响、威胁、开端、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挑煤经历体会劳动的艰辛,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理解劳动的意义。
4、联系实际,感受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
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劳动的艰辛。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热爱劳动吗?你都做过哪些劳动呢?(板书:劳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劳动有关的文章——《劳动的开端》。(板书:的开端)
2、“开端”是什么意思?(开始;第一次)“劳动的开端”也就是——第一次劳动。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提问)
4、你知道这是写谁的第一次劳动?(板书:吴运铎)你对吴运铎有哪些了解?请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吴运铎(1917—1991),江西萍乡人,早年在萍乡煤矿做工。他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写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一代,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请同学们小声、快速地读课文。注意老师的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找一找写作者第一次挑煤的段落。(学生按要求读文,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的认读理解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萍乡 煤窑 棉纱 绑在 菜粥 揭不开锅
记账 开磅 欺侮 赌气 威胁 万丈深渊
绊倒 收秤 烫过 耐烦 落在 不声不响
① 指名认读,师及时评价。
重点指导多音字“落”。垂直下降为“luò”,水平在后为“là”,口语中读“lào”
② 学生齐读词语。
③ 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煤窑、威胁、万丈深渊、不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
三、精读感悟,理解课文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8-28自然段)通过刚才的读文,作者的第一次挑煤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板书:艰难)
2、同学们感受得非常好,但仅仅会概括还不够,我们还要深入文字,深入到字里行间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声音和情感。(出示课件)
默读提示:
默读课文8—2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够感受到作者挑煤艰难的语句,好好品读,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并在旁边写上批注。(学生默读课文并作批注,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挑煤生活的“艰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时间长
① 学生读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 要去挑煤,半夜就得动身。
◎ 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
◎ 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
◎ 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车站了,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上,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
(该部分教学,学生只要说到一个表示时间的句子,教师就要顺势引导。如学生说到第一句,师:他读出了一个表示挑煤时间的词语“半夜”,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吗?请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② 看,要去挑煤,什么时候就得动身?(半夜)赶到挑煤的地方是什么时间?(天还没亮)为了挑煤,他起得是多么的早。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当别的挑煤的人早已到车站时,“我”还在哪里?(荒山上)这已经是什么时间了?(太阳落山)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重点注意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生齐读)
③ 孩子们,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时间长,路途远,作者挑煤生活的艰难。)
◎受欺侮
① 生说句子,师出示课件: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② “万丈深渊”是什么意思?(课件将字变红)(形容极深的水)作者真的是掉进极深的水中吗?(不是)那是说什么呢?(课文中是说作者突然被重重地摔到地上的感觉。)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那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作者被重重地摔到地上疼痛的感觉)比作(落在万丈深渊里)。
③ “抽掉”一词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抽掉”一词说明矿上办事人态度很冷漠,动作粗鲁,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着的人的感受。他们根本就不把穷人当人看。)
◎担子重
① 生说句子,师课件出示: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②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人小担子重,挑着担子走很艰难。)
③ 句子中的“换来移去”一词能不能改为“换来换去”?(课件将“换来移去”变红)
(不能。作者挑不动煤也不是一下子挑不动的,“换”说明还有些力气,“移”可以看出力气已经很小了。)
师用道具做“换来移去”的动作,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观察体会。
④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评读)
◎山路滑
① 生说句子,师课件出示:
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② 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小路一步三滑)“一步三滑”什么意思?(走一步滑三下,形容路很滑,极其难走。)你走过“一步三滑”的路吗?(生交流走在“一步三滑”的路上的感觉)
③ 作者走在这“一步三滑”的路上,两个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这是为什么呀?(山路滑;煤筐重;作者力气小,不能控制煤筐。)这又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
④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体验“一步三滑”的感觉,好吗?(学生齐读)
◎伤口疼
① 师: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挑煤“艰难”?(此部分教学,当学生说到一处受伤的句子时,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了作者受伤?生找出其它两个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②(课件将“跟水烫过一样”变红)“跟水烫过一样”是什么意思?你有过这种感觉吗?这里用“跟水烫过一样”比喻什么?(比喻肩头被重担压得又红又肿、皮也破了那种难忍的疼痛。)读读好吗?(生读,评读。)
③ 师:这几个句子都是从受伤的角度说明他挑煤的艰难。
④(出示课文插图)请看大屏幕,这就是作者当时挑煤受伤的画面,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看图,感受作者这么小,挑煤实在是不容易。)
4、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第一天的挑煤过程——(课件出示第一天挑煤路线图)(师带学生看路线图)
四、读写结合,拓展升华
1、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遍体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艰难的劳动啊!面对着这样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又做了什么?(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母亲为什么流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辛酸、无奈、心疼、自责……)
2、母亲哭了,但是小运铎却——没有哭。他只是淡淡地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从这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吴运铎?(板书:坚强)
3、(课件出示母子俩的对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4、孩子们,面对着这样一个懂事、孝顺又坚强的孩子,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师适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1、师: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年幼的吴运铎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画扁担),这沉重的担子里面,一头挑起了艰难的生活,而另一头则挑起了坚强的意志(画煤筐)。
2、吴运铎为什么这么小就去挑煤?第一次挑煤一无所获,以失败而告终,那他第二次挑煤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3、课后老师给同学们留了几项作业,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完成。(课件出示)
课后延伸:
★ 抄一抄: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及感受最深的语句。
★ 搜一搜:搜集有关“劳动”的名言。
★ 读一读:课外阅读《把一切献给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