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读朱自清的《春》

小编:

读朱自清的《春》,让你感到韵味无穷,百读不厌。你也许会说,是作者描写的春色的生动感染、打动了你,但如果再追问一句,那是为什么呢?不知你是否还能讲得清楚。

我来试着说说看。

中华民族,为自然经济所决定,讲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因之,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在文学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为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人们又常常以意境称之。但人们对意境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情景相融上,却恰恰忘记了意境最本质的特点是“空”,是以有限之景含无限之情。说来,意境原本就是一个佛家用语,是佛家六种境界之一,而“是佛一空,何境界之有?”这样一种“空”的观念进入中土后,与中土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性,遂成为中华民族文学世界中意境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的本质属性。你只要翻翻中国历代文论选,就会发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味在咸酸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字眼触目皆是,它们强调的一个中心都是以有限而含无限。

明了了这一道理,我们再来探寻《春》的艺术魅力就比较容易了。

《春》固然将春色渲染得生动感人,但写春色其实也就是写人的生命形态,天人合一么,而有限的春色却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形态供人去生发去解读,给人以无限的再创造的空间,所谓不仅有具体生动的“象”,而且更有“象外”无限的“象”之谓是也,就看你是否领悟,能否阐发。

我们具体来看这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你读这一段,心中一定充满欣喜之情,为什么呢?你会说,五颜六色,鲜艳夺目,多美呵!是呵,是美,但这美之所以打动你,是因为你希望生命的形态也像这样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学家;有的人安于平凡,希望安分守己,过家常日子;也有的人愿意东奔西跑,不断变换工作环境,虽无大的成就,但却充分体会品尝工作的乐趣。有的人外向,言语滔滔不绝;有的人内向,轻易不向人表露内心。但所有这些,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命都像这些花儿一样鲜活,饱满,充满生命的芬芳。你不能用一种生命形态去规范另一种生命形态,你也不希望这样,犹如你不能因为喜欢桃花红得像火,你就让杏花、梨花都改变了颜色。你也许会说,我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是的,你在理性上不可能想到这些,但从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原理来说,这些景色描写却潜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态的趋向。自然,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意境的本质属性原本就是一个“空”字,给你以无限解释的可能,而我的这种解释,只是其中的一种。关键在于,你要有进行这种解释的意识。

当然,解释的无限不是解释的任意,对象外之“象”的解释要与“象”的属性相吻合,桃花、杏花、梨花总是与美好、鲜活的生命形态相联系,而不可能与恶劣、颓败、死亡有丝毫关联。

这种象外之象可以是一种生命形态,也可以是一种生命感觉。我们来看这样几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一种充满生命鲜活的温情,足以使你饱受创伤的心灵、情感得到抚慰。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总难免要受到和积累起许多委屈、伤痛,因之,特别希望得到一种温情,这也是你读到上面这段文字感到特别舒意的原因所在。

还有,这种象外之象还可以是某种生命的特质。你来看这样一段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连续两三天的雨,本来是最让人心烦的,但当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时,再配以充满生机的树叶儿的绿,小草儿的青时,就让人感到了生命的滋润。而我们的生命,早已在社会的强行运转中,枯涸了,干裂了,我们早就盼着友谊、温情、情趣、理解等等滋润我们的心灵了,而这种滋润,“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式的“润物细无声”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而夜色,又在催旅人回家,光的黄晕造成的温柔,细雨给人的滋润,正是人心灵所渴求的家园。最妙的,还有这样几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稀稀疏疏,让人感到了宇宙的大与人的小,但“静默着”,又让人感到了人因生命的滋润、家园的安宁而底气充沛、中气十足。

不同的景,蕴涵着对生命的不同的描述与理解,这正是作者选择、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在的理路,也许作者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一点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觉按照自己的艺术理解去写。

作者在文末还写到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都给人以极大的生发空间,只是相对于前面,写得更为简约,这种详略的搭配也同样可以作如是观。

象外之象中前面的“象”,是具体的自然之象,后面的“象”则因为读者的阅读而被充填进了社会与人生的内容,而这样的一种充填,又由于读者的各自不同,所充填进去的社会与人生内容又各各不同,从而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极大地扩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也由于后面“象”的存在,使前面的“象”显得既空灵又充盈,从而使文章虽然十分短小但却含意无穷,给人以不尽的回味,这正是写景诗文所构成的意境的魅力所在。

《春》的艺术魅力也正在这里。

    相关推荐

    朱自清:《春》 朱自清散文《春》的解读 朱自清《春》练习 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中的败笔 朱自清《春》教案33 朱自清《春》教案35 朱自清《春》仿写:霾 朱自清《春》教案34 朱自清《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的《春》学习感悟 《春》有关资料:《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朱自清《春》教案20 朱自清《春》教案26 朱自清《春》教案1 朱自清 朱自清《春》备课教案 朱自清《春》导学案3 朱自清《春》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朱自清《春》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朱自清《春》导学案23 朱自清《春》导学案1 朱自清《春》复习资料 朱自清《春》教学案3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读朱自清的《背影》有感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4 是“春风”惹人醉──品味朱自清的《春》 对《朱自清<春>中的败笔》的异议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优秀 朱自清《背影》原文阅读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案 朱自清《背影》课文阅读 朱自清的人与文 谈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春》表格式导学案16 朱自清《绿》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朱自清:低调的人生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 写人还是写草?——朱自清《春》“春草图”新解 朱自清的《背影》说课稿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儿女》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匆匆》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周易》第二 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 荷塘月色(朱自清) 朱自清《歌声》原文 荷塘月色(朱自清) 朱自清:经典常谈 《背影》有关资料:《读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冬天》原文阅读及赏析 朱自清《冬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日记中的陈寅恪 朱自清日记中的钱锺书 朱自清《扬州的夏日》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朱自清《春》公开课教学设计 朱自清:经典常谈(序) 朱自清《威尼斯》原文阅读及赏析 朱自清《给亡妇》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白马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家谈《背影》和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优秀教案 朱自清《松堂游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说文解字》第一 朱自清《背影》导学案28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春》有关资料:《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摘录) 八年级语文《背影》: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朱自清之《荷塘月色》 遗失的美好——朱自清《背影》赏析 八年级语文《背影》: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背影》有关资料:朱自清的“平常心” 朱自清《荷塘月色》随堂练习 略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摘录)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背影》教学实录片段 朱自清《背影》学案设计范文 朱自清先生与语文现代化 朱自清《荷塘月色》随堂练习 《背影》—朱自清(2)导学稿__教师用 钱理群: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朱自清《春》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论中学课本中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 八年级语文《背影》:朱自清《背影》赏析 八年级语文《背影》:朱自清《背影》英文版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_语文论文 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试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备课资料:在朱自清故居(散文) 《荷塘月色》备课资料:江泽民作的《朱自清颂》律诗 朱 熹《春日》 教学案例及相关评说——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朱自清《背影》说课稿 《明月清泉自在怀》阅读与答案 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读《荷塘月色》兼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