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背影》教学案例──谈《背影》的教学设计

小编: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字质朴,感情深沉而内敛。这篇文章本来是供初三的的学生学习的,在教材改革后,改为供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问题就随之而来了,初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十一岁或十二岁,年纪小、理解力比较弱,往往无法体会文章中深沉而内敛的情感。如果简单地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理解《背影》一文的内容,我一般会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3、怎样理解父亲对我说的几句话?

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难,但我总感觉学生无法融入课文的情境中,无法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他们不但无法体会文章中父子相爱相怜的情感,反而会觉得文章平淡无味,“买几个橘子有什么感人的?”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嘲笑“父亲”的“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穿着和“肥胖的”身材。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的年纪小、理解力差是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的。我只能调动和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教师的讲解得当,初一年级的孩子应该可以学好本文。

为了使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我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而是在起始课上,配合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如歌的行板》进行范读。在如泣如诉的的乐曲声中,随着我的朗读,学生的表情渐渐沉重起来,有的女孩子甚至眼圈都红了。这就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形象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特定情境下的父亲形象进行描写的,所以下一步的提问我主要是围着文章的情境展开的。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那年冬天,“我”的家中发生了哪些变故?

2、面对这些变故,“父亲”和“我”的心情有何不同?

在学生回答“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子分别”后,我及时点拨──古诗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面对丧母之痛,“父亲”心中是怎样的悲哀、无奈与自责?!儿子尚在读书,家中一贫如洗,“父亲”“谋事”的心情会是多么急迫,况且一份工作对一个男人来说,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更是他维护尊严与体面的必须。面对着“生离死别”,这是人所无能为力的大悲哀,可“父亲”却还要在儿子面前保持他的镇定与坚强。此时此刻中,此情此景下,你能体会父亲的心情吗?在座的学生没有了轻率的回答,代之以叹息。

为了理解“买橘子”一段中在对父亲艰难的动作描写中体现出来的父子相爱相怜的情感,我画了一个月台和铁道的示意图,并请学生结合图说一段话,说说如果你去买橘子情形是怎样的,注意形容词和动词的使用要准确。

我提问的有男同学,也提问了女同学,他们的回答中出现了“飞快”“迅速”“跳”“跃”这样的词语,我抓住时机进一步提问这些词语使用的理由,使学生由此理解父亲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艰难动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子深情,以及我对父爱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朗读文章的重点段,学生能读得深情、含蓄。对重点词语的确定和理解也能够非常自然流畅的进行。最关键的是学生是真正的用自己的心体验了文章中的情感。

在课后小节中,我说:“父爱无言。他们对子女的爱不像母爱一样表现的那样明显、细腻,但是他们对子女的爱一样深厚。我们需要用心来体会在生活的细节中、在我们不留意的言语和行动中,父亲正默默的爱着我们。请大家认真的想一想,回望你的生活经历,看看有哪些是被你忽略的父亲的爱的表示。并且给你的父亲写一封信,告诉他,你看到了并理解了他对你的爱。”

从第二天的作业中,我很欣慰的看到,以前被孩子忽略甚至反感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孩子认真的回忆中,又浮现了上来。他们不但理解了《背影》一文,并且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课文相结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应该说《背影》的教学是成功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情感之后,在学习同等程度的文章。学习应该是前瞻性的。这种前瞻性和学生的差距不是不可弥补的。只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与文章的感情产生相通性,同时利用情感促进认知。所谓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基础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客观世界。因此,这种内心体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附着于它所认识改造的对象上面。这样,就产生了情感对象。在语文学科中,这种情感对象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语文形式美的一种感情;一是对语文内容美的一种感情。认知与情感同属人学习的心理过程,情感行为与认知行为具有基本的统一性。正如现代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士分析的那样:“从认知角度看,所有的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从主观角度看,全部的心理事实都是感情的。”“认识与情感永远不能完全分开。”情感“是从某些认知领域里日益增加的信息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情感也会在认知目标的展开过程中‘自然’地产生出来。”可见,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情感产生有赖于认知。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厚。所谓“知之深,爱之切”便是如此。反之,认识越肤浅就会导致情感的浅薄。

    相关推荐

    《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杂谈 《背影》课例 《背影》课例 《背影》教案示例 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 《背影》有关资料:叶圣陶谈《背影》 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 《背影》里的“背影”解读 背影作文 背影一 背影作文 背影三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 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设计 7 《背影》里的“背影”解读 背影学案 背影的教案 《背影》教例评析 背影 背影 背影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 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 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学案 《背影》的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作文 背影二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 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 背影 背影 背影 背影 《背影》 背影 背影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