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孔乙己》教学杂谈

小编: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九中学 叶良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六店中心校 李本学】

〖“读问试评”教学模式的尝试〗

  2、标新立异,创设“问题情境”。我在教《孔乙己》时,课一开始就以质疑方式造成两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是根据鲁迅朋友孙伏园先生回忆,鲁迅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以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的?深入理解课文就能得到答案。二是《孔乙己》描绘了孔乙己的悲剧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学生们急于想找到正确答案,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这就是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江苏省丹阳市麦溪中学 邹成花】

〖浅谈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读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即教师运用文本紧扣学生心理,使其注意力乐于指向教师,指向文本,并时刻萌动着创新欲望。我们初中语文一些典范的课文,在文本中有很多内容写得含而不露,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地方较多,正如刘熙在《艺概》中所说:“以不言言者”。而“不言而言”又是人们称道的艺术表达方式,它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去补充,去发挥。教师使用这一方式必须让学生明白文本“以不言言者”的精妙。操作程序为“感知──空白──表达”,即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思想内容,然后教师根据文本空白或设置空白点拨学生,最后让学生进行补白表达。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故事情节的结局部分写到:“我们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到此处时,我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会遭遇到什么?他是怎样死去的?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想象作文,把含而不露的文章结尾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有的写孔乙离开酒店后,遭到了鲁镇街上的人的围堵取笑,甚至丁举人家放狗咬他,他带着精神上的伤残和遍体鳞伤的躯体走向了坟墓。有的同学写他爬到某一山脚,在昏睡之间仿佛进了乡试的考场,不久传来消息说中了举人,于是孔乙己荣返鲁镇,并且坐八抬大轿来到咸亨酒店喝酒,再通过掌柜和其他酒客态度的变化反映孔乙己中举后爬上统治阶层的得意,结果当然是一觉醒来,天地之间只有那断了腿的孔乙己,在又饿又冷之中走向了死亡。通过这种就空中空白与补白的辩证统一的认识活动,学生提高了想象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文本的这种空白还较多地体现在人物对话,故事情节以及跳跃性的语言中,教师只要善于开发利用学生的潜力,无疑可以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陆秀亚】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三、同一作品先后两稿的比较分析

  好的文章一般都是反复修改而成的,许多看起来平易妥贴的文章,当初远非如此,乃千锤百炼的结果。“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反映的就是这种过程。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大作家大多如此,读其反复修改的手稿,玩味之,可发学者之思。不知哪位名人也曾说过: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不应该那么写,恐怕最好是从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去学习了。这也启示我们去留心作家的初稿、手迹等,用以研究同一作品“不应该那么写”的一面。教鲁迅小说《孔乙己》时,我把最初发表于《新青年》的《孔乙己》与课文比较阅读,并就其中关于人物描写方面的修改举例分析。例一: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骂)备的。(注:划线字系修改时添加的,括号内是最初发表时的原文。后同)课堂上,让学生辨析“责备”与“责骂”的内涵,探究其修改原因。通过一番分析比较,学生认识到这一字的改动,在人物声态的描写上显得更加恰如其分。再出示第二例:“……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为什么要加“暗”字?有个学生的回答颇有见地:“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小伙计复杂心理,既是对‘讨饭一样的’孔乙己的冷漠、轻蔑,又是对自己深感与掌柜的等级相距太远,表现出一种妄自菲薄的自卑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叫好,有的反对,纷纷据理力争,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我则趁热打铁,把这场讨论引向深处、广处,让学生反复比较两稿,从一个字、词乃至一个标点的增删修改中探求其所以改动的真谛。这样的比较,能收到别的教法难以企及的好处,学生思维的火花一经点燃,自然会发射出耀眼的光芒。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第一中学 李旭文】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悬念导入

  在教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极大的学生兴趣。如教《孔乙己》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孙伏园问他:“在先生的小说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篇?”鲁迅先生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同学们知道吗?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并非每个学生所知。这就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兴趣,接着板书课题,引入要讲的内容,自然得体,水到渠成。


【湖南省洪江市硖洲中心学校 周锡虎】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予以引导和鼓励,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教师“发难”,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如教《孔乙己》这篇课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揭示,传统的看法是孔乙己的命运是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而造成的,是社会问题的悲剧,文章批判了民众的麻木、冷漠无情,社会上层对民众的残忍。但也有学生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个性格的悲剧,孔乙己是一个迂腐、不求上进,好逸恶劳的人,他的悲剧命运是性格悲剧,这也言之成理,我们应予以支持。课堂教学还要让教学内容向社会延伸,社会生活进入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非常有益。据介绍美国的中小学一般不要求学生写什么猫呀、狗呀和状物写景之类的文章,而是写调查报告,题目往往大得惊人,如《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篮球运动》等。老师布置一连串思考题,介绍一些参考资料,由学生自己去调查、采访、研讨,然后,拿出报告来。许多学校还规定了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这种教育方式要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岂不显而易见吗?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封闭是没有出路的。


【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初级中学 胡秋香】

〖课堂巧设疑,引导学生多元化理解课文〗

二、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多元化理解课文,教师在学生思维停滞时要善于引导 ,如教《孔乙己》一文时,在探究孔乙己的死因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挨打和饥寒交迫,再也没有了其它原因,在传统教学中,这样是比较完满的结果,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到酒店来喝酒仅仅是为了喝酒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他们发现他到这里可以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只有站在短衣帮里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只有与众人的争辩才能让人相信他品行的端正,只有在小孩子前才能显示他的自尊。但即使是这样,众人也不放过他,一味揭他的伤疤,不容他有喘息的机会,直将其逼入绝境。通过这样的探讨,学生对孔乙己和当时的教育制度理解的更加深刻,对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又了自己的理解。也发散了他们的思维,达到了多元化理解课文的目的。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保俶塔实验学校 于满城】

〖设疑艺术在文本细读中的运用〗

  2、在矛盾处设疑:

    许多文本中都有看似矛盾的地方,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教师文本细读时,从这些方面设疑,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教师可就这句话进行设疑:为什么用“大约”又用“的确”呢?是不是用错了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再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研讨,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理解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相关推荐

    《孔乙己》教学谈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略谈《孔乙己》的修改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谈《孔乙己》的几个教学点 《孔乙己》2 《孔乙己》2 我教《孔乙己》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学案 《孔乙己》学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谈《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2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学案 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的教学 《孔乙己》三美 《孔乙己》分析 《孔乙己》续写 《孔乙己》赏析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稿 《孔乙己》教案1 《孔乙己》教案3 《孔乙己》教案9 《孔乙己》教案20 《孔乙己》教案11 《孔乙己》教案12 《孔乙己》教案13 《孔乙己》教案15 《孔乙己》教案22 《孔乙己》教案2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导学案 《孔乙己》讲学稿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实录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5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4 《孔乙己》教案6 《孔乙己》教案10 《孔乙己》教案14 《孔乙己》教案16 《孔乙己》教案8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案5 《孔乙己》教案7 孔乙己教案2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