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读写并举 相得益彰──我教《孔乙己》的一点体会

小编:

实施新课标以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思想,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新问题。在此,我想就《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在此方面的一点体会。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一篇典范作品。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采用了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即预习字词,朗读课文,分析情节结构;而后就每一小节进行“精雕细琢”──逐句分析,力求讲好讲懂每一个知识点;最后小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写作特色,学生复习巩固。反思一下,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注重于教师的讲解传授,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花时长,效果差;即使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滞留在认识的表层──识记阶段上,难以有所突破。显然,这不能体现教改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我一改传统的授课模式,着眼于新课程标准的主体性理念和创新性理念,采用“读写并举”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读”即阅读,也就是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整体感悟,把握孔乙己的形象及其深刻的社会主题。这样考虑的依据有两点:第一,初中生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认识问题常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不能脱离课文内容去发现、去理解,所以,如果不让他们充分阅读,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的、无的放矢的;同样,如果没有学生充分的“读”,教师的“导”、“讲”也只能是盲目的、机械的、缺少实效的。因而,我们必须以学生的“读”为基础,让学生由“读”去发现、去领悟。第二,就这篇小说而言,层次清晰,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使得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加之语言精练含蓄又不艰深,这也就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可能。教学过程中,我紧抓人物形象这一中心环节,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三个层面的阅读来进行教学:

1、感知式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相关的内容,初步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模仿式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揣摩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恰当加以模仿,力求加深对孔乙己形象的认识。

3、表演式阅读。通过分组朗读,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来“品味”孔乙己的形象,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这样,通过三个层面的充分阅读,未需教师“苦”讲、多讲,学生便准确地把握住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善良诚实等性格特征,进而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会的冷酷这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写”就是紧扣小说的内容来写一篇作文。在学生整体感悟、理解孔乙己形象及其深刻的社会主题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新的层面飞跃,我们可以通过“写”来达到这一要求。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课文含蓄性的结尾,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孔乙己之死》,并着重强调三点:

1、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2、通过描写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表现原文的主题思想。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想象合理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文章。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孔乙己之死

已是年关了。天终于扯下了黑色的帷幕,空中纷纷扬扬飘着大雪。寒风阵阵,从一扇扇闭着的门窗中透出灿烂的烛光,一片喧哗。

一阵雪雾过后,一个带着惨白的低矮身影从深黯处一点一点地挪过来。雪光之中映出他那灰暗的面目──竟然是失踪多时的孔乙己!他的发辫披散在肩上,那身显得单薄的长衫已新添了大大小小的破洞,枯槁的面容上毫无表情,笼着一层灰色。风雪中的孔乙己全身散落着雪星,像一座雕像,只有那蒲包左右正在吃力地移动的手还能显示出他是一个活物。

一阵“吱吱”声传来,孔乙己茫然抬起头──是咸亨酒店里的掌柜,他裹着厚厚的棉袄,手里端着酒壶──这年关时又揽上好生意了吧!他匆匆走过来,不留神撞着了孔乙己,踉跄了一下差点跌倒,他那红润的脸庞上霎时“由晴转阴”,鄙夷地瞥了孔乙己一眼,厌恶地用脚蹬了蹬孔乙己,撇着嘴骂道:“你这讨饭的可真不识时务,这酒可是送到丁举人家里去的,搅了丁举人的好事,看不打断你的……”

掌拒这才发觉面前讨饭的“狗脚”早被打断了。孔乙己开裂的嘴唇嗫嚅着,本想分辩几句,低下头去看见自己落魄的样子,翕动了几下终究是没有说。掌柜没有认出孔乙己来,大笑着匆匆走了,说不定丁举人那儿还有赏钱呢!

孔乙己艰难地挪到一个破棚旁,他的身体已快被冻僵了。昏昏沉沉中,他似乎看见一大群人马敲锣打鼓地拥过来,他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为首的那个人直奔过来向他作揖道:“恭喜孔老爷,您高中了!”孔乙己得意地笑了起来,乐颠颠地在众人的簇拥中踱进了八抬大轿,欢喜地向着金碧辉煌的大殿走去……

新的一年的太阳升起来了,众人推开家门,才发现雪地里早已死去的孔乙己,他的嘴角还挂着一丝微笑。可是对于这一切都没有人在意。

──他们大概早就不记得孔乙己了!

作文并不十分完美,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一个遭受封建社会遗弃的可悲而又可怜的孔夫子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着实让人感叹!这正是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也是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的一个表现。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通过对范作的讨论、分析,还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写”,也就使得一篇文章的教学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知识层面,更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层面,这是单纯的讲授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因而,可以说,读写并举,相得益彰。这便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相关推荐

    动静映衬 相得益彰 动静映衬 相得益彰 《孔乙己》写作特点 《孔乙己》写作特点 孔乙己续写(一) 《孔乙己》续写 我教《孔乙己》 孔乙己续写(四) 孔乙己续写(三) 孔乙己续写(六) 孔乙己读后感(一) 孔乙己续写(二) 孔乙己续写(五)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动静映衬 相得益彰--《威尼斯的小艇》备课 《孔乙己》写作特色 《孔乙己》人物描写 《孔乙己》写作背景 《孔乙己》课文评点 《孔乙己》环境描写 《孔乙己》续写(2篇) 《孔乙己》写作背景 《孔乙己》环境描写 《孔乙己》人物描写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课文评点 《孔乙己》学习要点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读后感(七) 《孔乙己》重点难点讲析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积累与阅读并举──《我不能失信》教学一得 孔乙己读后感(五) 谈《孔乙己》的几个教学点 《孔乙己》“排”义的另一种解读 《孔乙己》读后感3 细读经典《孔乙己》 孔乙己阅读答案 孔乙己读后感(六)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孔乙己读后感(二) 孔乙己读后感(三) 孔乙己读后感(四) 谈《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 《孔乙己》2 《孔乙己》2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2 孔乙己续写 六篇汇总 《孔乙己》重点语句分析 孔乙己教案 “我”仅是旁观者吗──重读《孔乙己》中的“我” 无人悲哀的死亡 一一读《孔乙己》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我用图示法教《孔乙己》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赏析 《孔乙己》分析 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 今天,我们该怎样教学《孔乙己》──读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有感 孔乙己 学案 《孔乙己》学案 《孔乙己》教案9 《孔乙己》教案22 《孔乙己》教案2 《孔乙己》三美 5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7 《孔乙己》教案8 《孔乙己》教案11 《孔乙己》教案13 《孔乙己》教案14 谈小说《孔乙己》中构思的视点 浅谈《孔乙己》中的“钱”的细节描写 《孔乙己》教案3 《孔乙己》教案4 《孔乙己》教案5 《孔乙己》教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