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飞向太空的航程》有关资料

小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南香红)】

谁也不知道,中国究竟要造一个什么样的载人飞船。

专家们为自己心中的飞船争论不已时,作为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轫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沉思中他的银白的头发会微微颤抖着垂落下来。

前苏联和美国从发射无人飞船到建立长期性空间站,历时30多年,经历从无人飞船到永久性空间站5个发展阶段,其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惨痛的挫败,中国人该怎样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在中国之前,美国和苏联都把人送上了太空,那么我们的“神舟”飞船是不是可以在先行者的肩头起步,或者与国外进行项目合作?

戚发轫说:“没有。我们曾经很想,但没办成。我们就决定:自己干。”

点火:上演生死时速

“零故障、零缺陷”在地面上可以做到,但只要一上天,有很多事就难以预测了。

“挑战者”号爆炸的烈焰每一个航天人都不敢忘记。

李颐黎是“神舟”应急救生系统的主任,他要考虑的是从发射、上升、运行到返回着陆的救生对策。

飞船发射的瞬间可以说是千钧一发。设计师们根据世界载人航天历史上的失败教训认定,此时的危险源主要是火箭或飞船推进剂泄漏、着火,火箭发生故障等。

发射前最后5分钟,航天员系好束带,关闭头盔面罩,戴好手套,两手抱膝静坐等待升空。

突然故障检测系统报告出现紧急情况,航天员迅速从座椅处攀上近2米高的舱口,快速打开飞船舱门,以最快速度钻出飞船。飞船舱门正对着第九层发射塔架,旁边有一个航天员专用防爆电梯,但是没电。航天员快速跑到撤离滑道口,纵身向几十米深的紧急撤离滑道跳下去……

这是逃生演习中的一幕。

紧急撤离滑道是一个钢套管和高弹力阻燃材料救生袋制造的高约50米的细长的尼龙口袋,航天员叉开双腿,用肘部及手使劲撑住袋壁,以便下滑得慢一点。尼龙口袋里层是张力为钢材10倍的特殊纤维层,只要用力撑,就可以控制下滑速度或者停止,防止溜得太快太远而摔伤。

尼龙滑道是湿的。这是为了防止磨擦产生静电而浇湿的,航天员从口袋里钻出来,到达发射架下的地下掩蔽室,至此,航天员就安全了。

但这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的逃离办法,火箭一旦点火,就不可能再停下来。“神舟”五号的救生办法是:火箭顶端的逃逸塔迅速点火,拉着飞船以超过火箭几倍的速度逃离火箭。逃逸塔上四个又轻又薄不会变形的栅翼格会自动打开,控制飞船稳定飞行。

逃逸塔的作用是火箭点火的前5分钟到起飞后120秒钟,也就是飞行高度0公里至39公里,帮助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逃逸塔只被使用过两次。

回家:闯过死亡关口

飞上207公里的飞船就进入轨道了。浩淼的太空离地球很远,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

一个可能是飞船失去控制,飞向更远的太空回不了家;第二个可能是飞船的航天员座舱被流星或太空垃圾击穿;第三个可能是飞船上的某个阀门泄漏。

1960年5月15日,前苏联首次发射了无人驾驶的卫星式飞船1号,飞船姿态控制系统故障,制动火箭点火后将返回舱推向了更高的轨道,1962年9月5日飞船才返回大气层并烧毁。

回家和上天,一样充满风险。返回是载人飞船的事故多发段,不少航天员在回家途中死去。

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的四个摞起来有30厘米厚的大本子上写满了计算公式。他要给飞船安上“眼睛”和“大脑”。他习惯了人们这样和他见面打招呼:“飞船能不能回来?”

2001年1月,“神舟”二号飞船返回的前一圈,突然飞船发生震荡,返回姿态不稳,轨道舱泄压,此时距离飞船的返回只有一个半钟头了。指挥大厅的空气几乎凝固了。陈祖贵拿出可信的数据,说明飞船完全在控制之中,可以发出“回收”命令。果然,一切如常。

“神舟”飞船的落点范围精确到了正负10公里左右,这相当于打靶十环的水平,而俄罗斯的水平是30多公里。

据说,为了让摄影师拍摄到飞船在火红的晚霞中徐徐降落的情景,制导导航专家们特意设计了偏航机动技术。按推算,“神舟”一号的最佳发射窗口时间是上午,那么飞船就会在漆黑的晚上返回。而使用偏航机动技术,就无需考虑发射窗口,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射。当“神舟”一号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时,没有人想到,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

假如返回座舱发生泄漏,“神舟”五号的控制面板会发出压力报警信号,航天员必须在10分钟内穿好航天服,接通供气管。航天服可连续6个小时保证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在这6小时内,飞船可以在10个应急着陆场中选择着陆。

假如险情十分紧急,飞船可以启动立即返回功能,设计师保证飞船有2个小时的时间,瞧准第一个来得及着陆的地区着陆。

假如两台变轨发动机发生故障,另两台会立即补上;假如4台发动机停火,另有8台小发动机,足以让飞船完成自动调姿,顺利返回。

假如着陆缓冲发动机不工作,返回舱底部安装的 Y 高度仪会使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足以让航天员安然着陆。万一发动机不点火,航天员的座椅下部胀环式缓冲器,能够起到“弹簧”的作用。

返回舱里为航天员准备了所有能够想到的救生物品:远距离呼救电台、信号枪、闪光标位器、太阳反光镜、光烟信号管、海水染色剂、急救药包、蛇伤自救盒、蚊虫驱避剂、食品、饮水、指北针、抗风火柴、防尘太阳镜、引火物、救生船、渔具、驱鲨鱼剂、抗浸防寒飘浮装备、救生手枪、生存刀、救生手册等。

飞船落地后其顶端的闪光灯以每分钟闪动55下的频率发出白色的闪亮,可以连续闪光25小时;假如落在海里,飞船上配备的染色剂会把飞船周围的海域染成绿色荧光区,便于飞机搜索。

细节:洞开生之门

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4A 飞船和土星5号火箭进入了倒计时,突然通话器传来密封舱员呼救:“着火了!” “快放我们出去!” 但等救援人员跑去打开舱门时, 飞船里的3名航天员已全部被烧死。

这只是一次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就让美国损失了3名航天员。阿波罗飞船座舱里气压较低,着火后,舱内形成负压,无论里面还是外面在短时间里都无法打开门。

中国的“神舟”飞船的舱门无论从里面还是从外面,不超过3秒钟就能迅速打开。

生之大门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洞开。但是这个门可能有几百上千种方案和样式,你必须有能力和智慧选择出最佳的一种。

这个门如果宽一点航天员逃生可能更为顺利,但它可能因为大而密封不严从而造成隐患;这个门可能因为密封很好而让人放心,但它可能因为过于密封而开启困难。矛盾、芜杂、纷乱,有时候可能你向左了就不能向右,这时候就必须在针锋相对中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

而选择的智慧不是天生的,它来自于反复的实践。“神舟”飞船的降落伞是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降落伞中最大的一种。它展开有1200平方米,它的每一个针脚都要求一致、细密,为了保持一致性,有的活必须一个人从头到底。据说,一个缝纫女工一年只能缝一面伞。

降落伞对于航天员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大沙漠试验场上,伊尔76大型运输机从1万米的高空把模拟返回舱抛下。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此时五彩缤纷的主伞铺开在蓝天上,返回船悠悠然地向下飘落。在落地的一刹那,返回舱上的切割器“咔嚓”一声切断伞绳吊带,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如一片彩云随风而走。

如此情景反复实验了70多次,但科学家们还是不放心,特意配备了2名“大刀手”,一旦伞绳不能自动切断,大刀手就要冲上前去飞刀断绳。

如果返回舱落在水里,伞舱正在航天员头部的上方,水就会涌进伞舱里,使返回舱沉没。设计师妙思解难,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排水功能。伞舱底部被装了一个气囊,返回舱落水里气囊就会自动充气,膨胀成一个体积为150升的大气包,不仅能把水挤出伞舱,还能24小时充当浮筏,让返回舱漂浮起来。

一个细节和一个细节之间如连环锁一样紧紧相扣,它托起的是航天员的生命。

飞船环境:承载生命重量

内蒙古大沙漠,“神舟”五号空投实验。飞船返回舱从高空抛下,溅起一股沙尘。

科技人员跑过去打开舱门,一股刺鼻的白烟窜出来。“像火药燃烧的味道。”一位科技人员回忆。

这是一次偶然发现,但这个发现是致命的。返回舱内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其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飞船必须给人提供一个像地球一样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小环境,否则,人在太空是连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的。

飞船舱内的空气必须是新鲜的,这是第一要素。航天员所呼吸的空气是由飞船自身携带有氧气瓶和氮气瓶提供的,通过舱内安装的压力调节系统,不断地为座舱补充氧气和氮气。使舱内的大气成分和压力始终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同时,舱内的通风净化设备不停地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废气进行过滤和净化。

这股意外的臭气从何而来,为什么“神舟”一号、“神舟”二号没有发现?后来一分析,发射无人飞船时,返回舱要在落地一段时间后才开舱。那时味道已散开了,所以问题没有进入研究的视野。

飞船总指挥袁家军、总设计师戚发轫亲自带领盘查,发现气体来自两处,一是火工品工作时间舱内泄漏的燃气,二是从舱内非金属材料排泄出有害气体。

改进是必然的,但这意味着所有的密封结构设计、垫圈选择和安装工艺等都要重新做一遍。

“堵”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有害的气体排出去。他们在飞船返回舱身上钻通一个个的小孔,这些小孔的奥秘是,既能把有害气体排出舱外,又能保证舱外的气体流不进舱内来,保持密封。

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攻关小组竟工作了两年才完全解决。

飞船上有了人,湿度问题随之而来。人呼吸、排汗每天可产生1公斤多的水汽。这些水汽在飞船的舱壁、仪表表面凝成雾,电气设备就会短路。

因为没有载过人,所以没有考虑到人的呼吸和汗气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原先的设计中,许多电缆接插件没有防水功能。

所有电缆接插件都做了模拟结露结水试验,以找出会出问题部位。有趣的是科技人员发现,婴儿尿不湿的纤维织物对吸水吸湿很有作用,于是类似的材料被聪明地用在飞船上。

一个飞船有20多个“窗口”,它们有舷窗、伞舱、发动机舱口,每一个窗口都是一种考验,都可能隐藏着一种危险。这些窗口必须是密闭的,又要是防热的。

舷窗在设计者的手里变成了多层,最外层采用耐高温的材料,这种外层玻璃只隔热但不密封,中间多层玻璃之间采用真空密封设计,类似于暖水瓶。

太空卧室:让机器充满人性

戚发轫为航天员设计的家周到、美丽。

飞船座舱内仪表是黑色的、走电线的内壁是铁灰色,座椅的四周是乳白色的,舱内的照明灯也是乳白色的,灯管的外面还罩着漂亮花纹的灯罩。但是每一样材料的选用完全不同于家庭装修,材料的用与不用,都有科学依据。舱内照明舍弃了白炽灯,因为它可以产生热量,现在用的是冷光源的 U 形荧光灯,既明亮又不刺眼。灯罩的作用是收集灯管破裂后的碎片,并使亮度二次均匀分布。

航天员在飞船上的坐姿始终是窝着的,身体被紧紧地束缚在太空椅上,手臂能够到的地方有限,飞船上的仪表台、控制台、按钮的安放都比较矮,航天员不用改变身体的姿势就能够到。太空椅边还放置了一根小棒,如果手臂够不到,用小棒就可以控制开关。

航天员因为戴了手套,手指要比一般人粗些,因此飞船上各种按钮和开关的尺寸都做得比地面上的大,之间的间隙也很大。

何宇、朱光辰、柯伦被称为“飞船工程师”。何宇坐上宇航椅,立即发现从这个位置上够到操作板是不容易的,于是进行了改进。从飞船轨道舱到返回舱,都安有扶手、脚蹬子,便于航天员经过时使用。但当飞船工程师们穿上笨重的航天服时,发现腿打不了弯儿,脚蹬子的距离就显得太大了,脚蹬子因此多了几个,不用的时候还可折叠收起,方便了航天员的进出。

飞船报警的时候屏幕上的汉字,字体是仿宋体而没有用黑体。仿宋字比较柔和,可以缓解感官上的刺激,报警语句最多不会超过9个字,用的是女中音,让人听起来会感觉到沉稳和踏实。

飞船发射前的几小时,何宇等人最后一次进入飞船,检查阀门、按键、照明灯、仪表显示,然后郑重地在确认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自2003年10月17日《南方周末》

【目击飞天时刻】

之一:

“飞天”前后的航天人

杨 虹

离发射还有60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

发射后两分钟,“长二 F”消失在遥远的天际。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天!这间约200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天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黄春平和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仍然严肃地坐在那里。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在发射后的大约600秒──箭船分离的那一刻,才是这两位老总卸去担子的时候。

升空后大约4分钟,杨利伟向我们挥手。又是一片掌声。587秒,大屏幕终于显示出箭船分离的画面。火箭不辱使命,飞船进入轨道!两位老总抱在一起。

两位60多岁的老总带着他们的秘书和我,欢快地跳上一辆越野车,直奔15公里外的指挥大厅。

当我们4人击掌庆贺的时候,刘竹生开始不停地揉眼。黄春平哭了,我也哭了。

当黄春平和刘竹生进入指挥大厅时,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纷纷向他们祝贺:“你们的神箭真神!”

之二:

700米外,我拍到了“飞天”

王 宁

早晨6时30分,我提着摄像机,赶到发射现场,来到发射塔正南大约700米的地方。

我很幸运──除了太空行者杨利伟,或许我是距飞船最近的人,其他参观者大都撤到了数公里以外。

支起三角架,调试机器。摄像机的镜头里,七色光圈与平静的大漠相辉映。“神舟”五号发射塔架的大部分支撑机构已经张开,长箭孤独地耸立在戈壁里。

我的心在跳──这是一次艰巨的任务,略带危险。

几年前,在西昌基地,“长二 E”火箭发射奥星时发动机紧急熄火,我就站在距离它200米的地方拍摄──没有退路,1公里内都是危险区。

我已经养成了在每次发射之前给每位家人打电话的习惯。但这次我很有把握,我跟踪了这枚火箭从研制到生产到今天的全过程──它一定行。

航天员出征的场面像一幅画,在我眼前不停展现着。今天早晨5时30分,我与杨利伟的距离是那样近──只有不到1米,我用摄像机记录了他从容的微笑。

还有15分钟发射。我的心慢慢静下来。

我把景别调到最大,包含了整个发射架。这样,在火箭飞出塔架前的10秒钟,镜头可以连续不断。

还剩1分钟。塔架顶部与火箭相连的电缆和摆杆,正在缓缓打开。长箭将甩开一切,冲向我的梦中之地。

可以清晰地听到倒计时的口令。然后是巨大的、沉闷的轰鸣!没有任何乐器能将它表达出来,也没有任何机械的声音能与之相比。它让我热血沸腾。

火箭燃烧着,带着很快的加速度飞出塔架。我丢下摄像机,拿起数码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

它飞上天了!此时燃烧的“哔啵”声从空中传来,而长箭外表保温层脱落的碎片,宛如雪一样滑落而下。

火箭升空后大约30秒,我又拿起摄像机,追拍它的飞行轨道。角度很刁,我躺在地上,镜头对准天空。那道白烟──像龙一样的白烟──拖在火箭后面。

我不敢呼吸,怕胸部的动作影响拍摄的稳定性。“长二 F”渐渐变成一点,120秒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我放下机器,凝望着蓝天上的那道白烟。

它好美,是我平生未见的奇观……

──选自2003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

【让“背景”成为一景(胡延宁)】

美国记者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的事实信息。它从基本的信息,如新闻事件所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等,一直到与此前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记者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一般差不多肯定可以获得的信息。”

我以为,这段话基本上回答了消息需要什么样的背景。

要使背景成为一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背景写精。在采访中要广泛占有背景材料,为写好背景做大量积累,然后抽取精华。作者一定要弄清楚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内外部原因是什么,这些背后的新闻与刚发生的新闻构成了什么联系。这些都是“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要”的。广泛占有并不等于全部写出,这时候,一定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仔细筛选,把那些在读者理解报道时所必需的背景信息精选出来,再精练地写出来。这里讲的精,不仅仅是短,主要指的是精华、精练。《参考消息》2003年9月26日刊登的一则新闻《美评估报告初步显示──伊拉克没有违禁武器》中,背景介绍只有一句话:“认为伊拉克拥有非常规武器曾是布什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含着讽刺,带着嘲笑,还有几分揭露。如果没有这个精练的背景介绍,读者就不明白为什么美国要跑到伊拉克去搞评估报告,以及美国和全世界为什么都对这份评估报告如此关注。

二是把背景写准。背景材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一篇报道,说的都是“为什么”,所以,一定要准确无误,千万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如果连“为什么”都搞不清,那就会为读者理解报道造成困难,甚至把读者引入理解的误区。比如说,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新闻报道,正确的背景应该是中国要发展自己独立的航天工业,正当地参与国际太空竞争,而西方一些新闻媒体却别有用心地将背景偷换为中国要发展太空军事,要成为军事强国,进而鼓吹中国威胁论,以谬误的背景来误导受众。再比如,常见一些报道,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把一个新闻背景改造后用于许多新闻报道。像一个连队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获得了军事考核第一名这样的背景材料,就常被用于表明“军事训练好”“政治教育好”“后勤保障好”“支部建设好”等各方面情况,这种滥用背景材料的做法也是新闻背景不准确的一种表现。

三是把背景写活。把背景写活,首先要打破格式化。不要总是把背景放在消息的第2段,也不要总是讲过去怎样怎样,以前如何如何,为了什么什么,这样就很难让背景活起来。《火箭兵报》2002年9月6日一版头条刊登的消息《全军第一栋制式化士官家属楼落成》,把背景材料放在了报道的最后:“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难的问题是从1998年士官队伍扩大后急剧出现的。作为高科技部队,第二炮兵士官编制人数相对较多,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项目的启动,使二炮士官家属来队住房难的问题有望在‘十五’期间基本解决。”介绍的都是实情,说的都是实话,看到的都是可信的信息,这样就使原本容易枯燥的背景材料变得鲜活起来,并使其成为整篇报道一个有力的“豹尾”。

四是把背景写短。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地为了突出背景而故意抻长文章。因为背景毕竟是背景,再亮丽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多了反而成为累赘。路透社2002年10月29日发出的一篇电讯稿《美军只剩下一个总司令》,背景只有一句话:“国防部官员说,拉姆斯菲尔德考虑这个问题已有一段时间了。”这一句话背景至少传递了这样一些信息:这项改革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搞的;这项改革经过慎重考虑。

五是把背景写散。把背景散于文章之中,就会不见背景而有背景,不写背景而成背景。当然这种散要用信息连接,要有助于文章严谨,要形散,不能神散。我们所读到的许多国内外新闻消息名篇,许多都难以分清背景信息和新闻信息,因为作者巧妙地把背景材料隐藏在整篇报道中,使其浑然一体。

六是把背景写美。一篇消息好比一台戏剧,背景好比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别让消息背景成为干巴巴的幕布,应该成为色彩亮丽、内容和谐的景色,以此加深和帮助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毛泽东所写的新闻名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介绍背景时这样写道:“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28宿,即刘秀的28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在又放弃南阳……”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纵横古今,浓墨重彩,交待了历史故事和人物,地理特征和战略位置,在作者如椽巨笔的描绘之下,展现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原载《军事记者》2003年第11期

    相关推荐

    《飞向太空的航程》背景资料 《飞向太空的航程》背景资料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点将过关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赏析《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问题探究 《飞向太空的航程》词语解释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导入 《飞向太空的航程》题目简说 《飞向太空的航程》鉴赏点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借鉴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问题探究 《飞向太空的航程》词语解释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言特色 飞向太空的航程主要内容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言特色 《飞向太空的航程》内容简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杂谈 《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背景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点评 《飞向太空的航程》重点品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精彩句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精彩句段 《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心思想 《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背景 《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心思想 《飞向太空的航程》词义辨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内容简介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作者简介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后测试卷 《飞向太空的航程》多音字辨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之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之一 高一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之四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之二 人教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设计 浪漫主义的新闻──评《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迁移赏读与检测 高一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例 2016年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练习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饺子式”的结构──谈《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结构 高一语文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2017年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练习题 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接力接力,飞天梦想终成真──记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 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训练试题 《斑羚飞渡》有关资料 《孔雀东南飞》有关资料 《飞向太空》阅读答案 《航天飞机》背景资料 《雪》有关资料 《马》有关资料 《狼》有关资料 《马》有关资料 有关鲁班的资料 《狼》有关资料 《马》有关资料 《春》有关资料 《狼》有关资料 潮汐的有关资料 有关鲁班的资料 潮汐的有关资料 有关鲁班的资料 陆蠡的有关资料 有关恐龙的相关资料 《竹影》有关资料 《雨说》有关资料 《故乡》有关资料 《人生》有关资料 《变脸》有关资料 《枣儿》有关资料 《山市》有关资料 《说“屏”》有关资料 《海燕》有关资料 《秋天》有关资料 《海燕》有关资料 《吆喝》有关资料 《心声》有关资料 《雷雨》有关资料 《口技》有关资料 《我的信念》有关资料 《我的母亲》有关资料 《我的母亲》有关资料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关资料 《童趣》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