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小编: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相关推荐

    《劝学》写作特色 《孙权劝学》写作特色 再读荀子的《劝学》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的作者简介:荀子和荀子的作品 《劝学》写作特点 《看云识天气》写作特色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写作特色 《孙权劝学》写作特点 《湖心亭看雪》课文写作特色 《学会合作》的写作特色 《春》写作特色 《雪》写作特色 课文的写作特色 《变色龙》写作特色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文写作特色 《海燕》写作特色 《马说》写作特色 《祝福》写作特色 《童趣》写作特色 《社戏》写作特色 《信客》写作特色 《竹影》写作特色 《我的信念》写作特色 《我的舞台》写作特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特色 《雨说》写作特色 《故乡》写作特色 《变脸》写作特色 《师说》写作特色 《秋天》写作特色 《口技》写作特色 《蜡烛》写作特色 《背影》写作特色 《春酒》写作特色 《离骚》写作特色 《山市》写作特色 《竹影》写作特色 《春酒》写作特色 《故都的秋》写作特色 《我的舞台》写作特色 《竹影》写作特色 《吆喝》写作特色 《我的舞台》写作特色 《雨说》写作特色 《变脸》写作特色 《变脸》写作特色 《荷塘月色》写作特色 《云南的歌会》写作特色 《金色的脚印》写作特点 《土地的誓言》写作特色 《理想的风筝》写作特色 《诗两首》写作特色 《窦娥冤》写作特色 《在山的那边》写作特色 《伟大的悲剧》写作特色 《奇妙的克隆》写作特色 《桥之美》写作特色 《出师表》写作特色 《囚绿记》写作特色 《金色的鱼钩》写作特点 《七律 长征》的写作特色 《琵琶行》写作特色 《丑小鸭》写作特色 《邓稼先》写作特色 《观舞记》写作特色 《芦花荡》写作特色 《雷电颂》写作特色 行路难写作特色 《致女儿的信》写作特色 《端午的鸭蛋》写作特色 《济南的冬天》写作特色 《喂──出来》写作特色 《诗五首》写作特色 《变色龙》写作特点 《谈生命》写作特色 《赤壁赋》写作特色 《过秦论》写作特色 《孔乙己》写作特色 《诗三首》写作特色 《伤仲永》写作特色 《蜀道难》写作特色 《诗两首》写作特色 《木兰诗》写作特色 《琵琶行》写作特色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燕子》写作特点 《再塑生命》写作特色 《组歌(节选)》写作特色 《醉翁亭记》写作特色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苏州园林》写作特色 《月亮上的足迹》写作特色 琐谈《核舟记》的写作特色 《我的叔叔于勒》写作特色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我的第一本书》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