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天马》教学设计

小编: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但鉴于我校属“私立”性质的学校,学生的来源不固定,入学时间不统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教具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天马 体态轻盈 神形兼备 严谨
旅游标记 艺术品杰作 生动、力量、联想 细致
含义深刻 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 负责
名称的由来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天马》这课的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体会是:“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虽然这篇课文是篇说明文,但是文中从介绍“天马”的艺术造型到“天马”名称的由来,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惊叹和欣赏之情,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为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更是把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通过“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自由奔放……”词语,体会“天马”这个艺术珍品的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展示直观“天马”图、或搜集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得快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来参与交流,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促进文章的感知。

 

    相关推荐

    《天马》-教学设计 《天马》教学设计之一 《天马》教学设计之三 《天马》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版五上《天马》教学设计 《天马》课文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天马》教材理解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1 《马》教学设计5 《马》教学设计3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2 《马》教学设计3 《马说》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3 《马》教学设计5 《马》教学设计4 《马》教学设计4 《马》教学设计4 《马》教学设计6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29 《马》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1 《马》教学设计5 《马》教学设计7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6 《马》教学设计3 《马》教学设计6 《马》教学设计1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7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2 司马光 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