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苏教版中考古诗鉴赏(38首)

小编: :admin

内容预览:

38首古诗鉴赏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yuān :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古诗词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古诗词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古诗词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南宋江西吉水人。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一生作诗二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诗构思新巧,风格清新活泼 ,平易自然。语言通俗晓畅,自成一家。 晓出 : 早晨走出。

注释:

净慈寺 : 西湖边上得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 : 作者的朋友。

毕竟 : 到底。

西湖 :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西。

四时 : 四季。

别样 : 特别,异常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赏析】

①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相关推荐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 2017中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人教版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中考古诗词鉴赏应试对策 古诗词鉴赏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题型 中考古诗词鉴赏易错题训练 中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方法解析 浅谈古诗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山中》诗歌鉴赏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迷津指点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迷津指点 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中考考前必做题型之古诗鉴赏专题 201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诗歌鉴赏答题公式 中考语文古诗词分类及鉴赏技巧 2016中考语文备考古诗词鉴赏迷津指点 2017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二) (苏教版)古诗词鉴赏暑期练习八下语文 唐诗鉴赏:苏颋《汾上惊秋》诗歌鉴赏 《诗四首》审美鉴赏 《诗两首》审美鉴赏 古诗词鉴赏集锦 古典诗词的鉴赏 《诗两首》审美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题十大规律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34篇)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法讲解 唐诗鉴赏: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歌鉴赏 2013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案 201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分析及解答 中考古诗词鉴赏·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201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诗歌鉴赏内容情感归类 古诗词鉴赏“五要”(教师中心稿) 古诗词《秋夜》《蝶恋花》《苏幕遮》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技巧分享 古诗两首(苏版11册) 如何做中考诗词鉴赏题?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讲义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古诗鉴赏 读懂古诗需要“整合” 名师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经〉两首》鉴赏点示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古诗鉴赏 古诗词鉴赏十“注意”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五种题型及解析 高中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2016 古诗鉴赏的十大规律 古诗词鉴赏方法例谈 应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201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思路 《外国诗两首》鉴赏感悟 唐诗鉴赏:孟浩然《舟中晓望》诗歌鉴赏 例谈高考古诗鉴赏的规范答题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诗歌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析 《外国诗两首》审美鉴赏 唐诗鉴赏:《滕王阁诗》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歌鉴赏 谈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诗两首《雨巷》课文鉴赏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题万能答题模版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鉴赏 (一) 中考语文古典诗词赏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要善于联想 唐诗鉴赏:《别薛华》诗歌鉴赏 2016届高考备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练 17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古诗鉴赏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鉴赏五步 苏教版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汇编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中考语文:如何把握古诗词分类及鉴赏技巧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副词性“诗眼” 苏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古诗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鉴赏 江苏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李商隐诗两首》鉴赏要点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副词性“诗眼” 鉴赏古诗词应把握五美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新 诗 鉴 赏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2017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