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创造,从问题开始

小编: :admin

创造,从问题开始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地创造新的东西才能争取到新的制高点。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为了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所以,学会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是新时代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要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即使这些问题是肤浅的或是有失偏颇的,教师也应积极鼓励。因为我们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具有独创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

(一)为什么说创造性思维从问题开始

1、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概念,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要碰到许多不了解的事情,或没有办法立即解决的事情。这样一些不清楚、不理解、不能立即解决的事情,我们就称之为问题。问题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呢?心理学家邓克尔是这样定义的:“当有机体具有一个目标但并不知道怎样达到这一目标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得更明白: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

我们说,当人们在做某件事时产生了障碍,必须经过努力用新的办法来解决时,就产生了问题。

2、问题与创造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创造教育。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进行再思考、探索、研究,从而来解决疑问,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使思维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扩展,使得原来的事物得到新的发展,问题有了发散,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大有益处。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通过质疑问难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因此,我们说,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只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问题是谁来发现和提出呢?马克思、列宁或是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的革命家和科学家,就是不仅因为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具有高超水平,而且更在于他们发现和提出了一般人难以想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不仅需要卓越的见识,它闪耀着新的思想火花,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敢于担一定的风险,即平时说的有大智大勇的人才。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发现能帮助克服思维定势,使人振奋,努力去寻找创新之路。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传统的教学总是着眼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某种结论和原则,使显示的思维停留在既有的科学文明水准,并不注意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怀疑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创造。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单纯的问题提出者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发动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

(1)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帮助学生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必然有助于消释师生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问的氛围。其次,创造一种全面、和谐、宽松发展的条件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给学生较多的表达机会,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探索,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激发学生多思,产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欲望。

(2)变不敢问为敢问

第一,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虽然你认为不能称其为问题,也应该加以赞扬。应鼓励学生“你读书多认真呀,提出的问题真有价值。”“你真爱动脑筋!”即使你认为的“傻”问题,也不要嘲笑孩子,因为傻问题中往往闪烁着孩子的智慧。

第二,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千万不能漫不经心,甚至讽刺挖苦:“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你真笨!”一定要做学生的“知音”,让他觉得他很棒。

2、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当学生有了敢问的勇气时,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多角度地思考,不满足于思维的求同性,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读书习惯。

要想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教师就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质疑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的方法,择准时机,启之于愤悱之时,问之于矛盾之际,以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具体做法:

(1)预习自学中挑疑。“预习是自求了解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后,就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开始时,教师要“强制”,每个学生都要质疑。最初,可以从不易理解的,或根据语境不理解的词开始质疑。检查预习时,对质疑有意义的学生,加以表扬,以形成榜样。长此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会提高。

(2)从课文题目发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

①以人物命名的文章,往往是通过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刻画人物的,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李时珍》《爱迪生》等课文,教师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经过思考,教师归纳为:a.他(她)是个怎样的人?b.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她)?c.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这时,教师可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后收集资料。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这样思维活动在质疑问难中积极地展开了。

②写景状物的文章是作者用手中的笔做导游,向我们经典地介绍了一个地方或物品的特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抓住景物的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发问。然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标注,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思维更加活跃了。

③以事件命题文章,如:《群鸟学艺》《爬天都峰》《捞铁牛》等,从课题就已经大概知道文章写什么事。教学生质疑时,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学生会问:“为什么这样做?”“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用其它方法行不行?”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读懂了。

④抓住课题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展开提问。如《可贵的沉默》可引导学生抓住“可贵”这个关键词来问,“为什么说这沉默是可贵的?”《一定要争气》可发问:“为谁争气?做了什么事来争气?”这样抓住关键词质疑,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于解决问题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3)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发问。抓住关键的语句、内容,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语引发联想和想象。有位教师教《称象》一课时,在朗读第四自然段后,引导学生找出曹冲称象的步骤,然后学生抓住“画线”提问:“为什么曹冲把大象赶上船后,沿着水面画了一条线?为什么装石头要装到画线的位置?不装石头行不行?还有其他办法吗?”显然,后两个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抓住关键词句提问,可以使教学内容精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重点、难点易于突破。而且,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求异思维,产生奇思妙想,使思维更加灵活。

(4)引导从字里行间挑矛盾发问。有些文章从字面看,仿佛前后有矛盾,与文章题目不符,实际是合情合理的,这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也是将课文内容深化的突破口。如《翠鸟》一课,学生发问:“写翠鸟为什么要描写小鱼很机灵?”《草地夜行》一课,学生通过仔细读书,提出:“开头写小战士‘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最后写他‘迈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这两个地方矛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书,联系上下文思考,明白了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可有可无的地方,正是作者借以表现文章内容的关键处。学生抓住要点质疑不仅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地阅读、理解的习惯,使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在实践探索中得到发展。

(5)借假设生疑问。语文课本中编排的课文是经过作者、编者深思熟虑加工过的,但用孩子的眼睛看,他会发现许多与他的想法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些地方往往是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如《灰雀》一课,学生问:“列宁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回家又放回来的,他为什么不直接跟小男孩说:‘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文章的理解的过程。

(6)以常理推疑问。有些文章的内容看似违背了常规,不合情理,这时自然留有悬念,也是学生质疑的最好之处,抓住了这些地方质疑,就会将教学向纵深推进。如《挑山工》一课,学生问:“挑山工走的路比游人多,也比游人走得慢,而文中却说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挑山工那种坚忍不拔,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向上,不懈追求的精神。

学生的疑问是由于对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质疑,并通过联系上下文解疑,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加深,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7)课后拓疑。课后提问可以补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学生有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质疑的途径,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这时的提问,一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较准确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如《捞铁牛》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明白了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出铁牛的。有的学生提出了:“黄河已经很浑浊了,再往里倒沙子不利于环保,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多么尖锐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深表赞同,提出了多种方案。

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质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开发智力,提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书时思索的内容有深度,重点突出。同时,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主动学习,把握文章的细节、易于忽视的地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养成善于思考和质疑的习惯。

    相关推荐

    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 从寒秋开始 《从现在开始》 创新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始 学习从听开始 21《从现在开始》 学习从听开始 沟通从心开始 《从现在开始》评课 《从现在开始》教案 《从现在开始》教案 《从现在开始》教案 从现在开始(教案) 从现在开始教案 《从现在开始》课文 从现在开始教案 从现在开始教案 催开创造的芽苞 教育从呵护开始 从带着问题读谈开去 育人应从做人开始 从现在开始教案四 从现在开始教案五 从现在开始导学案 从现在开始教案一 《从现在开始》评课稿 从现在开始教案七 创新可以从质疑开始-《做风车的故事》教例 创新可以从质疑开始-《做风车的故事》教例 用“问题”教学,活化课堂创造舞台 《从现在开始》词语解释 《从现在开始》词义辨析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探究活动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其它杂项 《从现在开始》片断赏析 从现在开始字词教学 21从现在开始教案四 21从现在开始教案三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案例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片断赏析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片断赏析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习作,从片段练习开始 《从现在开始》课堂实录 从现在开始教学实录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 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 》课文内容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札记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杂谈 《从现在开始》教学赏析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第二课时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札记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片断赏析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说课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实录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建议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实录 《从现在开始》教学实录 《从现在开始》片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