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发现 交流 应用

小编: :admin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进入四年级后,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栏目以两个学习伙伴“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形式呈现,内容由以前的发现字、词特点为主,转向了以发现句、段、篇的表现形式的特点为主。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这个内容时仍然按以往单纯的办法,让学生随意说一说或分角色读一读了事,使这个很有分量的栏目一滑而过,轻描淡写,教学显得十分苍白。这种状况,在四年级下册必须得到改善。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如果说人文性更多是从教材内容上得到体现的话,那么工具性则是更多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体现的。假如学习语文,学生只记了一些故事,这样的语文学习肯定是不全面的,不合格的。我们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不但学习内容,明白道理,体会情感,感受美好,还要学习方法,学会表达,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的。而我们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现实状况往往是重内容轻形式,绝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去关注形式,如果教师也忽略语言表达形式,这对今后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肯定不利。四年级上、下册教材“我的发现”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这种现实状况,专门针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而设计栏目。该栏目设计切入巧妙,形式活泼,利学利教。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进行“我的发现”的教学呢?笔者建议如下。

一、注重发现,鼓励探究

从栏目的名称“我的发现”看,一是强调发现的过程性,二是强调学生发现的自主性。

发现过程就是探究过程。以四年级下册为例,本栏目涉及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问题,涉及标点的使用,涉及句子含义的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和习作等方法问题,呈现方式大都由本单元的具体语言材料引入,留下较大的空间给学生自主发现。学生对这些语言例子中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语言表现形式的特点及规律,总结语文学习的方法等。此过程,有一定理性认识特征。但教师千万不要以为四年级学生小就可以越俎代庖,千万不要以自己知道的语法术语语法知识来强“教”强“灌”,因为学生没有亲历发现的过程,空洞地接受语法知识,可能会囫囵吞枣,还可能使语法等问题复杂化,影响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我们主张充分放手,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我的发现”是要学生发现排比句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教师让学生读教材给出的文段后,引导学生自我探究:①读例文后,发现这段话的句式排列有什么特点?②这种句式读起来觉得怎样?当学生有了初步发现后,再让学生找出本组课文中还有的排比句,引导学生总结,再探究:③你发现这样的句式,至少由几个相同式样的句子组成?这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就能探索出排比句的“句式相同,且一般有三个以上句子”的特征。

二、重视交流,重在提升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水平,也有交流的能力,但是学生水平有差异,程度有区别,若只停留在自我发现的层面上,有的学生可能是表层认识,可能是不全面的理解,还可能是不准确的理解,甚至还有错误的“发现”。因此,在自主发现基础上的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好交流环节,学生的认识就能得到矫正、调整、完善,就能得到提升。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我的发现”是发现引号的不同作用,有的学生在自主发现中就可能从“和平之花”“摇篮”这两个词语中,认为引号表示比喻的意思。经过讨论交流,大家发现比喻句并不需要打引号,这两个词语虽有比喻意义,但它们使用引号主要表示有特殊的含义。同样的,关于第二句的“特别”一词,有学生可能认为是引用上文词句(《鱼游到纸上》“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也有学生可能认为是强调“特别”。经过讨论,大家可能相互接纳对方观点,得出“这个引号既有引用的意思,更有强调的意义”。

经过多次交流讨论,学生就能进一步总结提炼出“引号有的表示引用,有的表示强调,有的表示特殊的含义”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 适度拓展

经过自主发现、交流提升,学生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特点规律有了初步认同,但还不能算内化了,“过手”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应用,将得到的理性认识具体化,才能使语言表达形式的认识进一步内化。例如,在《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七》的学习中,学生在理解了排比和引号的特点后,再回到其它课文中去寻找,去判断,或者写一写排比句,打一打标点符号,这样学生就检验了自己的理解。再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是总结体会主要内容的归纳方法,通过发现、交流两个环节,学生可以明白小东的“段意归并法”的意思,但仅停留在什么叫归并法是不够的,只有学生再回到课文中去实践应用,其理解掌握才可能真正到位。比如,将这个方法应用到本单元课文《渔夫的故事》,学生亲自尝试如何归并,如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几部分“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归并法的要义和方法。

在实践应用中,我们还可能遇到新问题,如本单元《文成公主进藏》的归纳,学生就可能发现用归并法并不简洁,而把题目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扩展法)。这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适度拓展;主要内容的归纳还有别的方法吗?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交流、提升、总结。这样,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实践中又进一步理性化……这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过程。

我们相信,经过“发现──交流──应用”的三个环节,经历“感性到理性──理性回到实践”的两个来回,学生的发现就有质的飞跃,“我的发现”栏目的教学就会有新面貌。

──此文发表在《试教通讯》小学语文专辑十一期

    相关推荐

    “发现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声现象及其应用 以诚待人用心交流 口语交际 “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 《小桥流水人家》词语解释与应用 中国现当代诗歌流派及发展简述 口语交际·《春天的发现》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 《春天里的发现》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春天里的发现》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春天里的发现》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反思 在应试与应用之外 日记交流反思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 《交 流》 课堂实录 发挥教学机智 应对课堂意外──《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学画》经验交流 学会发现 《交流》教学反思 学会发现 《学画》经验交流 相遇应用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关注“近区” 现代教学技术研究与应用_语文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1 《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教学设计2 把批改变为交流 “零距离”交流的质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发现》教案5 《发现》教案3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发现》教案4 《发现》教案1 《发现》教案2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教案5 学会和名人交流 架起交流的桥梁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春天里的发现》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应是一个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伯乐 尝试教学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学案2 《王冕学画》经验交流 教学交流,促我提高 互动交流 充分想象 尝试—交流—巩固—迁移 在小学语文中现代教学技术研究与应用 互动交流 充分想象 《伊索寓言》阅读交流 快乐交流 轻松评议 表达交流《园丁颂歌 纸老虎的发现 发现恐龙化石 1117童年的发现 《发现》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教学建议 快乐交流 轻松评议 古诗词诵读交流会 17*.童年的发现 发现五彩世界 《北方》《发现》教案 尝试—交流—巩固—迁移 童年的发现2 维生素的发现 发现恐龙化石 通信类应用文与意愿类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学案 《童年的发现》2 《童年的发现》1 地图上的发现 17*.童年的发现 17*.童年的发现 应用文单据教案引入 应用文单据教案总结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