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

小编: :admin

《语文月刊》2004年第10期《“琅琅”与“朗朗”》,漆德平先生在该文中对“琅琅”和“朗朗”作了全面地辨析后写道:“‘朗朗’不能与‘上口’搭配。”(言外之意是只能写作“琅琅上口”,)而文中对“琅琅上口”释义为“诵读熟练、顺口”。笔者认为这均失之绝对化。其实,《汉语大词典》(第6分册第1261页)已收入“朗朗上口”词目,其释义为“谓诵读诗文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笔者查阅了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十几家出版单位出版的成语词(辞)典,均只收“琅琅上口”词目,其释义可归纳为:(1)诵读熟练、顺口。(2)文辞通俗,便于口诵(3)形容诵读诗文声音响亮、顺口。有的还在释义(1)(2)后标出“琅琅上口”的反义词──佶屈聱牙。由此看来,释义(1)(2)是“朗朗上口”所没有的,只在释义(3)上“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相通,也就是说,前者包孕后者。

“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不仅在词义上有所不同,在语用上也是有区别的。“朗朗上口”只能用来形容诵读得语流通畅、语气连贯、铿锵有力,有时还伴有抑扬顿挫。而“琅琅上口”除此义之外还可以用于诵读的十分熟练,但不一定声音响亮,如“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二岁时,她已以把唐人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另外,“朗朗上口”必须用于有诵读的动作时,形容诵读的状态,而“琅琅上口”还可用于虽没有诵读的动作,但一经诵读便非常顺口。如“儿童文学工作者,以及老师和家长,是应当抓住儿童们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编出内容优美生动而又琅琅上口的歌谣……”(刘鼓楼)

【练习】

在下列横线处分别填入适当的词语(A.琅琅上口 B.朗朗上口)

1.这段课文她读得虽然声音不大,但________。

2.面对广大观众,主持人把这首诗诵读得________。

3.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俗语,取谐音换新义,读来________。

4.她把唐诗背得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A或B 3.A 4.A或B

    相关推荐

    关于“朗朗”和“琅琅” 小学语文名师薛瑞萍:琅琅书声 朗朗乾坤 朗朗上口学拼音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浅谈朗读教学之我见 让课堂充满琅琅笑声 校园书声不能随便琅琅 口语交际古诗文朗诵:古诗文朗诵 既要“琅琅书声”,又要“默默读思” 书声琅琅,润物无声──《山雨》一课的诵读教学片断评析 得鱼忘筌琅琅成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让 课 堂 书 声 朗 朗 琅琊山|醉翁亭记|欧阳修 两位截然不同的艺术家:傅聪与朗朗 让课堂书声朗朗 琅琊山|醉翁亭|欧阳修纪念馆 让我们的课堂书声朗朗 朗 读 需 要 情 感 参 与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重拾朗读 朗读教学在放、引、情、感上着力 朗读指导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雨巷朗读 让课堂书声朗朗——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画》课文朗读 书声朗朗满课堂──《记承天寺夜游》朗读教学案例描述 清朗隽美的夜歌──读《天上的街市》 二年级上册课文《古朗月行》教案 浅谈朗读 朗 读 的 魅 力 室外大雪纷纷,室内书声朗朗 长春版一年级上《古朗月行》教案 《雨说》朗读指导 弗朗西斯·培根 支玉恒谈朗读 《散步》朗诵指导 琐谈“豁然开朗” 猜想 验证 朗读 《口耳目》与评析 朗读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短歌行朗读 怎样朗读、默读 朗读指导四法 离骚节选朗诵 阅读、朗读与语文――点滴之我见 兴趣与口头作文 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 一年级上口耳目教案 阅读、朗读与语文――点滴之我见 《阳光》朗读指导 《散步》朗诵指导 怎样朗读新诗 猜想验证朗读 《古朗月行》课文 离骚全文朗诵 《画》古诗朗读 感悟朗读中的“情” 《晨昏诺日朗》赏析 孔雀东南飞朗读 文未出口先有情──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怎样上“活”口语交际课 《海燕》朗读建议 《雨说》朗读指导 《四季》课文朗读 夏洛蒂·勃朗特及其妹妹艾米莉·勃朗特 《月光曲》朗读指导 《月光曲》朗读指导 朗诵技巧及训练 朗读教学之我见 夏洛蒂勃朗特、艾米勃朗特、安恩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品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一等奖 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片段教学与反思 “自读感悟”与“朗读技巧”_语文论文 谈谈朗读与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六上口语交际·习作八:《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口技》导学案与答案 《雨点儿》朗读指导 《雨点儿》朗读指导 怎样朗读新诗 《古朗月行》课文 古朗月行 设计 《海燕》朗读要领 短歌行朗读.mp3 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 夏洛蒂·勃朗特及其妹妹艾米莉·勃朗特 “有感情朗读”再认识 《古朗月行》教学设计 《古朗月行》教学反思 《月光曲》朗读指导 《比尾巴》朗读指导 《谈生命》变式朗读 万般朗读总关情 《春晓》的朗读处理 《登勃朗峰》教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