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小编: :admin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1、通过听、看、读三位一体,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注重朗读,通过朗读来领悟本文的主旨;

3、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全面感悟课文字里行间洋溢出生命和力量的神韵;

4、通过拓展延伸,提升学生思维素质。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音乐吧。(使用播放器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片断,时间为1分钟)

师:这首歌好不好听?

生:好听!婉转动人,情意绵绵。

师:说得好,这是我们江南民歌特有的风格。现在又请大家来欣赏另外一支曲吧。(使用音频播放器播放鼓舞《安塞腰鼓》片断,时间为1分钟)

师:感觉又是怎么样?

生:气势磅礴,很有震憾力!

师:对,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想不想看看这样气吞山河的鼓舞场面呢?

生:想!

(教师使用视频播放鼓舞《安塞腰鼓》,时间为1分钟)

师:听也听了,看也看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看看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又是怎样。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文《安塞腰鼓》。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把握轻重读和语速,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1:本文意在歌颂阳刚之美。

生2:本文主要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生3:本文间在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师:三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都能从刚才所听、所见、所读中得到启发,真的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4:我最喜欢第七段,因为这一段一连用了五个排比,读起来,气势昂扬,生命与力量合二为一。

师:说得很好,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4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同学们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谈一谈。

生5:我最喜欢第14——17自然段,这几段描写了安塞腰鼓演出的宠大规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震憾人心,充分表现出西北汉子的热情奔放的阳刚之美。

师:说得太好了,请你把这几段读一吧。

(生5读14——17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6:她读得声音太小了,没有把安塞腰鼓的那种气势。

师(笑):哦,是这样吗?你给我们来读一读吧。

(生6朗读14——17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合情境,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要把西北汉子的那种奔放劲给读出来。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7:我喜欢第23自然段,因为运用排比,将安塞腰鼓这民间乐舞上升到艺术的角度加以赞美,把力量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师:你很有见解,说得很有道理。请你把这段文字读一读吧。

(生7读后,全班掌声鼓励,教师环视教室,见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开始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来集体探究。

生8:我们的问题是第12自然段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了,太有深度了。我们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9:是要冲破人们的躯体,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体现西北汉子的生命号力量。

师:说得好,但是是什么“束缚”了那么一股劲?

生10:因为西北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思想意识也没有得到解放,从而使他们闭而不发,一旦发作,就会一泄千里,无拘无束。

师:说得很好,毕竟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下面同学们还有什么样问题呢?

生11:作者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是不是作者在褒西北而贬江南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有探究价值,老师也没有注意到,哪位同学来帮老师个忙?

(老师故意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生12:老师在开始的时候播放了两种风格的音乐,就能很好证明,作者是客观评说,没任何褒贬之意呀。

师:分析得很精彩!还有没要补充的?

(马上就有学生举手)

生13:江南水乡,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不错,表述也很准确。作者并不是厚此而薄彼,而是要突出安塞腰鼓所承载的那份粗犷和狂野,从而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四、思考探询,扩展延伸

师:本文以鼓为媒,热情地颂扬西北汉子,可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如“喝西北风去”等,这是为什么?

(示意学生合作交流,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谈,时间为5分钟)

师:已有小组讨论好了,请你们的中心发言人来发言吧。

生14:从我们学的历史来看,西北曾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曾出现过秦、汉、唐的强盛,有过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

师:可现在它落后了,落后了还如此的歌颂?(又有一中心发言人举手了)

生15:落后并意味着丧失斗志,也没有因为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终有一天会勃发和崛起的。

师:说得很好,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济沧海”,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因为这里的人是有希望的。同学们知不知我国

生(齐声):西部大开发!

师:对!西部大开发!西部承载着太多的沧桑,它的落后是暂时的,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上西北汉子们那种不甘沉默、不甘落后的阳刚之性,西北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五、课后小结,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江西是属中部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但较东部的发展仍然是落后的。目前,江西正乘西部大开发之东风,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号角已吹响。作为江西明天的太阳的你们就需要有西北汉子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努力学习,勤奋进取,为建设美好江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教学反思

1、上过《安塞腰鼓》的老师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文章写得很好,可教起来却很单调,除了读还是读。其实,这篇文章的教学就应在读上下功夫。只有读,才能读出文章的神韵。在课堂上,书声琅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味,去思考,去感悟。当然这还得让学生有兴趣读,愿意去读。因而巧借视听设备,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相当必要的,毕竟“语文课是学生的”。从本节课上来看,学生阅读兴趣明显得到激发,仅有的2分钟的音乐欣赏是显然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的是学生个体感受、个人体会。这时就和鼓励学生去合作,去交流,去探究。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才能使学生的个识与他识有了比较。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中借鉴吸收别人的成功之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个过程不是一般的最后归纳,而是自由质肄,答疑过程中共同得到提高。本节课中,学生的大胆合作、主动探究,显然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前后有15位同学积极参与和发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施展和发掘。

3、正如前面所说的:“语文课是学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也应由过去的关注精英转为关注大众,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本节课上虽有15名同学先后发言,但也有好几位学生坐次冷场,几乎没有发上一句言,说上一句与学习有关的话。因此在关注学生上显然是做得不够的。应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引导,让他们真正参与在教与学中来,使他们不再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相关推荐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2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描述 《安塞腰鼓》教案 17安塞腰鼓 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示例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安塞腰鼓》教案17 安塞腰鼓2 《安塞腰鼓》导学案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内容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精品教案 《安塞腰鼓》说课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优质教案 17 安塞腰鼓(方案B)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之一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的历史 古朴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设计二 安塞腰鼓设计一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讲学稿 安塞腰鼓作业答案 《安塞腰鼓》教案之二 《安塞腰鼓》教案之一 《安塞腰鼓》优秀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建议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三则 《安塞腰鼓》教案之三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安塞腰鼓》教学杂谈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课时 《安塞腰鼓》教后记2 《第17课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