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中高年级阅读教材及教学

小编: :admin

一、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

有效实施教学的基本前提:☆准确把握目标;☆瞻前顾后,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1、阅读方法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2、词句理解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内容,领悟方法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二学段: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是主要任务,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第三学段:“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还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性的判断

感性的把握

确切地“言传”

表现形式比较自由

统帅全文,只能是唯一的

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阐释

注重结果

更注重过程

不顾及个体差异

关照个体差异

4、各种文体的阅读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5、标点掌握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6、“积累”方面的目标: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中年级阅读教材及教学

1.精心设计专题,精心选择课文。

从专题的角度看:(1)人文内涵的角度。(2)文体的角度。如: 中外神话(三年级下册)(3)写作方法的角度。如:作家笔下的动物(四年级上册)

从课文的选择上看:(1)人文内涵丰富。(2)语言文字优美。

2.编排两种类型的课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教学:

☆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一般程序:

☆先按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

☆适当组织交流,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

☆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

☆有兴趣的地方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一背,词句的学习不必多作要求;

☆可以用各种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3. 全面更新助学系统。

(1)在精读课文中安排提示语。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了解阅读思路的过程。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文本本身的意义,而应该是怎样去读文本,从而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文本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去阅读。

教材中安排大量关于“怎样读”的阅读策略——

一是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实际。如:

二是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用得真好。 ——《荷花》

三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如: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如: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而理解内容。如:

☆通过体会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如:

☆引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如:

☆引导学生读课文产生联想。如:

四是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如:

五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中年级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安排的,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体现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自读自悟的思想,使学生逐渐领悟到读书应该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从而提高自己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反映语文阅读的规律,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教材中适时、适当地呈现这些关于阅读策略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活”且“实”,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改进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既重视朗读,也重视默读。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

☆默读,更利于思考,常用于搜集或筛选信息资料。

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如:

有的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如:

有的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如:图31所示)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不应单一地运用朗读或默读,而要根据读书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做到每次读书的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并体现出读书要求和效果的层次性。

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理清课文的条理。如: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如: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词句,领悟表达的方法。如:

四是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鼓励交流阅读感受。引导讨论问题。如:

交流阅读感受。如:

五是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要求不高,指向明确。

续写。如:

写自己的生活。如:

由读课文想到的 如:

六是在部分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

引导课外阅读 如:

引导积累语言 如:

引导语文实践 如:

引导生活实践 如:

教材的价值取向:

之一:把握年段特点——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引导理解内容的方法:

一是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

二是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是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

☆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之二:适当向课外扩展延伸。

☆从具体的课文实际出发,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

☆引向课外进行观察。

☆引导读写结合的小练笔。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加以思考。

教材的目标意识强,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具体到每一篇课文,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

既把握年段重点,又有每一课的特色。

为教师改进教学,把握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提供凭借。

教学时要有所区别:

☆有的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如小练笔。

☆有的要鼓励学生去做,并安排交流展示的机会。

☆如果条件受限制,教师可以酌情提供资料。

4.精读课文的教学。

(1)单元内涵的把握:(教师要在观察中的发现)如:

“心中的秋天”这一主题:三年级上册“心中的秋天”与二年级上册“美丽的秋天”不同在哪里?

情景相生,把秋色与乡情、友谊、劳动、收获……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是在多读中体验感悟。

☆感性的语文——多感受,少分析

☆入情入境,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

☆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如:

爬天都峰(1)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 试读。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读了有什么感受。

2 想象峰的高。你见过高山或高楼吗?面对这么高的山, 你有什么感觉?

3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段。注意标点符号,读出语气。

爬天都峰(2)

我奋力向顶峰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1 试读。听同学读,发现他们强调了哪几个词语?

2 删去“奋力”和“终于”,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3 再读这两段,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是多元解读文本,尊重独特感受。

如: 我发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你发现了什么?

——(《灰雀》,第20页)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

——(《陶罐和铁罐》,第109页)

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

——(《掌声》,第119页)

《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断

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最能体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A: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B:我把“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

生C:我觉得“我”字应该读得重一些:“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你算什么东西!

生D:我觉得“陶”字读得重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再如:《惊弓之鸟》教学中,学生也有几种解读?

更羸很聪明

更羸的推理过程很巧妙

大雁真可怜

三是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规律

☆把发现意识渗透到课文的阅读中

☆利用文中的提示语,学习阅读的方法

☆感受和发现多种表达方法

(2)在阅读中发现语言规律

如: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盘古开天地》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

(3)感受表达方法的多样性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花 钟》

花 钟 的重点研读方案

第1段:想办法展示“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样说“开花”,课文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你还有别的说法吗?

第2段:你发现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吗?对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或疑问?你能用本段中的例子和你知道例子来说明吗?

第3段:你觉得“花钟”有趣吗?你理解“陆续”的意思吗?

(4)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我们的民族小学》

应该注意的几点:

☆教师要特别注意教材中的语言因素。

☆阅读教学≠阅读,不可“得意而忘言”。

☆重视积累和运用,改变学生词汇严重贫乏的局面。突出重点,因文而异

☆散文:感受形象,发挥想象。如:《翠鸟》《荷花》

三、高年级阅读教材及教学

1.专题安排呈现出新的特点。

(1)拓宽了专题的角度

☆文体的角度:如:“学习说明性文章”

☆人物的角度: 如: “走近毛泽东”“初识鲁迅”

☆写作方法的角度:如: “作家笔下的人物”

(2)相同专题的延续和发展

如:

三年级下册:“父母之爱”(无私的爱)

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理性的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

(3)专题同时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

☆具有“双专题”特征,从人文内涵和语文读写两方面考虑专题,兼顾语文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暗线 明线;散点 集中。

如:五年级上册各专题的读写点

组别

专 题

读 写 点

我爱阅读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月是故乡明

体会借景物或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习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生活的启示

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遨游汉字王国

综合性学习

父母之爱

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整理资料的方法

走近毛泽东

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2.每个专题内部自成系统。

(1)专题的内部结构 如下图

(2)导语

☆低年级的导语:点明专题,激发兴趣。

☆中年级的导语: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

☆高年级的导语功能:点明专题、激发兴趣、提出语言学习的要求。

如:

如:

(3)回顾拓展

☆由“语文园地”发展而来。

☆为了适应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而设置,希望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能在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并适当拓展,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4)“交流平台”

☆由低中年级“我的发现”发展而来。

☆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学习内容,交流关于课文内容、读写方法等方面的收获,提炼学习方法,形成规律性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方法的总结和迁移。如:

☆引导交流的内容紧密围绕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针对本单元阅读的几篇文章提出来的,都是整体性、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

☆都是本年龄段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因素,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来,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

(5)“课外书屋”

☆引导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体现由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把整本书引入课堂,使教科书向课外开放。

☆只有课文这些例子,以及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阅读量的支撑。

☆彰显少做练习多读书的思想。

☆强化师生的课程资源意识。

(5)课文

文学性更强、名家名篇更多、文章体裁更丰富。

☆课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范例。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进行语言实践的范例。

课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语句和个性的表达,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如: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俄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个句子,贬词褒用,句子短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独特的感受。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这普普通通的一段话,由于用词准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两个句子中的“句式倒装”和“词语重复”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短短几句话,把开国大典的会场介绍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根据这段话画出一幅会场方位图。

(6)课后练习

练习的呈现方式:

☆倡导积极思考,主动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练习的叙述方式自然亲切,提问不是命令式的口吻,而是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情境,突出民主氛围,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练习的内容:

☆重视朗读背诵等基本训练

☆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1。设计全局性的、整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的脉络。

☆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义。

A、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的任务之一,概括能力的养成足以使学生受益终身。要根据不同文体,让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抓住记叙的要素、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大意等做法都有助于学生抓课文主要内容。

B、理清文章脉络

☆理清文章脉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日后写作条理清楚。

☆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横向” ﹙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两大序列。如:

《梅花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鲸》: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钓鱼的启示》: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得意 ﹙ ﹚ ﹙ ﹚ ﹙ ﹚

2。设计关键性问题,引导深入理解课文。

☆整体性问题的作用,更多地在于帮助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思路。

☆关键性问题的目的则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关键、紧要之处,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不宜太琐碎。设计的关键性问题,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和思维发展的空间。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

☆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体会。如: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3。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深入研讨,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表达方法。

☆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细细体会表达的特点和好处,避免只讲修辞术语。

☆多读多背,积累表达方法。

☆通过语言实践学习运用。

如:《窃读记》

如:《圆明园的毁灭》

四、关于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师与文本:潜心会文。

☆学生与文本:充足的时间。

☆教师与学生:引领学生。

如:《走遍天下书为侣》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2)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感悟的交流。

☆审美体验的多元和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多角度的创意阅读要有约束机制。

☆如果说阅读是完全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和教师有效指导的统一。

☆尊重学生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的或有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

如:《落花生》

辩论:做花生还是做苹果、石榴?

思考:作者的本意是什么?

☆尊重文本是前提。

☆重视课文的原有意蕴,提倡尊重文本价值基础上的独特体验。(求真-求新)

☆要把文本放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

☆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避免两个极端。

(3)通过品味课文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把理解内容与理解怎么表达内容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内容,再根据课文内容去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既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让学生感受思想的力量。如:《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问题: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改进课堂提问,促使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设计题目的思路—— 全面考虑提出问题的角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①复述型问题。

☆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只要引用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就可以回答,或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组。

☆“是什么”“怎么样”。

☆思维价值不是很大,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训练语言组织能力。

如:“说一说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窃读记》

“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走遍天下书为侣》

②演绎型问题。

☆是与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把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为一系列现象。

☆也就是让学生根据已有概念到课文中去寻找具体的表现。

☆“表现在哪里”

☆与复述型问题不同。一是答案往往不止一处,且有的答案不很明显,需要分析思考。二是问题与答案之间不是直接的关系,需要进行筛选。

如:“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松鼠》

☆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把作文写具体,促进从读学写。

③概括型问题。

☆对发展儿童抽象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如,“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钓鱼的启示》

④分析型问题。

☆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是已经有了结果,要求学生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为什么”

☆是辩证思维的范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学会了分析,就能从已知推断未知,透过课文的字里行间,知道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东西。

“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钓鱼的启示》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

☆避免脱离课文情境的架空分析。要以认真阅读课文、寻找有关信息为前提。

☆如果课文提供的信息并不多,需要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分析。

⑤想象型问题。

☆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钓鱼的启示》

问题:父亲盯着鲈鱼看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⑥感想型问题。

☆指向性宽泛,回答的自由度较大。

☆“读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

☆但指向性不明确,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起来会有问题。不宜常用。

☆培养发散思维,关注思维的灵活性。

☆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作用不同。

☆在教学中应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说明性文章:准确的表达,说明的方法。如:《太阳》《月球之谜》《呼风唤雨的世纪》

☆叙事性文章:人,事,情,叙事顺序。如: 《掌声》《盘古开天地》

    相关推荐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六册·阅读】 高中高二年级语文暑假作业阅读题 四年级教案:阅读教学:阅读课中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高年级经典阅读(二) 小学六年级阅读训练题材料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初探 搞好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质量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 高中阅读短文试题分析及答题思路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学与问》阅读材料 《中华少年》教材解读 学与问阅读材料 新教材与高中一年级文言文教学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第六单元阅读】 三年级教案: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妙用情境》教学实录 高中高二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烧炭人阅读答案 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及矫正 阅读教学中的读题教学 依托同步阅读教材拓展学生课外阅读 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 高考语文《冬天之美》阅读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练 三年级阅读训练材料_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法 高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高考语文《南方的冬天》阅读练习及阅读答案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3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7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8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9 四年级教案:《雨中》教材分析及设计 高考语文《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5 2017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材料:空间随想录 2017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材料:麦田的守望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题6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_语文论文 《莫高窟》教材解读二 《顶碗少年》课外阅读材料 2017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材料:故乡的槐树 《莫高窟》教材解读一 高考语文《古藤》阅读题及答案 读出教材特色 教出阅读本色(三) 读出教材特色 教出阅读本色(二) 读出教材特色 教出阅读本色(一) 四年级教案:阅读中体验 实践中感悟 阅读课中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及主体性(三)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及主体性(上)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阅读课中精读课文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2 高中三年级语文暑假作业: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考语文《言默戒》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3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4 高三语文二模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5 高考语文《童趣》阅读题以及答案 高一语文暑假作业阅读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1 倡导“阅读反思”提高阅读质量 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灯光》课外阅读材料 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二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4 2017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5 《手指》课外阅读材料 《凡卡》课外阅读材料 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命题趋势与阅读教学 《匆匆》课外阅读材料 《凡卡》课外阅读材料 《匆匆》课外阅读材料 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6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二)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7 《雨说》阅读材料推荐 《藏戏》课外阅读材料 六年级阅读题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阅读答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谈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中的语句理解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