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实录

小编: :admin

【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实录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能概括说出 季老先生和“苗苗”提出读书问题的见解。

3、能组织语言用一段话语说出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学习重点:

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小苗和大树对读书的见解。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识字读通课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

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吸引人,怎么吸引你们了。

生:小苗和大树其实都是指人。

生:小苗是指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苗苗,大树是指季羡林。

师(出示课文插图)季羡林爷爷是怎样的一棵大树呢?

生:(读课件上的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师:他们在1999年8月21日北京大学季羡林家有一番特别有意义的对话。我们同桌之间一人读季羡林的话一人读小苗的画,相互检查有没有把每个字音读通顺。

(同学之间相互读课文)

师:检查这些字的认读(出示课件)

水浒传 绿林好汉 嗯 三侠五义 彭公案

二、自主学习,交流概括见解

(一)静心自主学习

师:全文就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真诚的对话。在对话中对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分别是怎样的见解呢?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

.学生静静读书10分钟,老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

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二)引导交流概括

1、-突破难点----关于读闲书

师:我们交流交流。

生: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应该多读一点闲书。自己小时候看的三本闲书是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的。

师:我们继续补充。为什么主张看闲书呢?

生:因为看闲书对于作文能力提高特别有帮助。

师:季羡林爷爷的见解容易明白,那苗苗的见解呢?

生: 喜欢读闲书,也认为多读课外书能帮助提高作文能力。

2、其他观点

生:苗苗说自己偏科,只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等。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喜欢语文是一件好事,但是仅仅喜欢语文是不够的。不管喜欢不喜欢数学,都要学好数学。因为21世纪的青年要“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师:这个“贯通”指什么呢?

生:“贯通”就是要把中国的和西方的、古代和今天的,文科和理科的都要弄明白。

师:我补充一点。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文理知识要融合在一起学习,全面的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为什么季老先生倡导“三贯通”呢?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他们的第三个见解是什么?

生:苗苗的见解是从她的妈妈这里来的。认为是早学英语,过了十二岁就不容易说准了。

生:季羡林先生还认为可以早学习英语,早学要比晚学习要好。还认为学习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3、归纳各个观点,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师:这些观点都零碎于各个段落中,也零碎于我们的表达中。现在归纳各个观点,用上“一、二、三” 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先同桌练一练。

学生练习后交流。

生:一是喜欢看闲书感觉看闲书能提高作文能力;二是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偏科;三是觉得是在12岁以前要把英语学好。

生:季羡林的见解一是要多看闲书;帮助作文水平提高;二是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师:表达很清晰,我们也向他学习,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相互交流。

三、朗读课文,分享读书体会。

师: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同桌之间再合作读一遍课文。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根据板书总结)季羡林爷爷对读书的看法一是要多看闲书,二是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你们有自己的看法吗?

生:我同意读书要多读很多的课外书,我的作文能力就是多读书中提高的。上学期写“乡村生活”的文章,我没有在乡下生活过,我就跟着作者到乡村走走,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当作范文来朗读。

生:季老先生让我们多背古文,吉老师也让我们背诵古诗八十首,还背了古诗名句。爸爸说上中学就能派上用处了。

生:我比较喜欢语文,老师老是表扬我。觉得学习数学太难了,成绩退步很快。以后要相办法把数学成绩搞上去

……

三、回顾文题,体会题目寓意

师:这就是一棵棵小苗的心声。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这“苗苗”和“大树”还是指某一个人吗?

生:这个小苗的意思是小学生是祖国的苗苗,大树意思是已经成为有用之才的意思。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师 “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课件出示季羡林先生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的照片)

四、扩展阅读,鼓励延伸学习

师: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内容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评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评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评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评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质教案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导学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五)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解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同步试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五年级上《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五年级语文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材简说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综合资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五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五篇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材简说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心思想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习要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杂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建议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三)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小案例 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小苗与大树的对话》(3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后的思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推荐啊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同步练习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多音字组词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导学案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三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 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想到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反义词对比记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4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5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5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一)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近义词联系对比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7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2 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