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编: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

生:想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图片导入

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

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

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 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

四、纠正字音

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

2、请你把读一读词。(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

师:烟村是什么?

生:村庄着火 人们在做饭

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

师:出示亭台的图片。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巩固)

五、读课文

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

2、谁来读。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

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觉得好在那里?

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读出感情。

5、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师:哪列火车快快开?

生:这列火车块块开。

6、配乐读:

师:你们读的真不错,现在奖励你们,给你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希望你们能读的更加有感情。

生读。

7、四个大组竞赛,连读。(一组一行)

8、四人小组合作读: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可以是一人一行,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

9、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

生汇报。(不是很会合作,此环节有一点乱,还要多练习合作)

11、师:那么美丽的景色,陈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了。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一道去。

老师带着学生看着图片,边走边读。

12、请你们自己找你们的同桌一起去游玩。

六、小结

请你回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你的爸爸妈妈也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游玩一番。

【自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课是首流传非常广的童谣。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所以教学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则不作要求。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指导朗读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则多读,不要求甚解,让他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因此要力避对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童谣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词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童谣时,出示投影的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整首童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调动起来了。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童谣中的场景并且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想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而,在教学后发现虽然朗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朗读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学引导和教学即时评价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图片等手段,给学生创造意境,升华情感。

其次,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够严谨,使得教学过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没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学设计上面多化心思,教学思路要清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四人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中,流于形式,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选好组长,并且四人轮换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朗读诗中的每一句话,同时,避免争句念的冲突。

【互评】

〖陆哲群〗

一、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一开始陈老师就以两个小朋友带大家到小村庄去游玩为引子,把同学带入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其身临其境谈感受,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对诗中所提到的烟村和亭台,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理解,陈老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很快理解了,有些学生甚至谈了看到图片的感受。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四人小组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

不足之处:

1、不能及时对学生中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评价,教学机智欠缺。这也难怪,毕竟陈老师才执教了两个月,经验还不足。

2、朗读的形式太单一,显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还停留在原有的朗读水平上,没体现出老师的引导作用与教的作用。

〖葛雅清〗

1、陈老师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和。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上,用课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

2、在对诗意的理解上,陈老师主要采用了研读,鼓励质疑,读中感悟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使老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同时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多人数的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较多的是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朋友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人读古诗,一人指相应的画。通过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最后的深入体会时,又采用师生合作读。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陈老师的儿童语言运用自如,使学生倍感亲切,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高涨热情。

不足之处:

1、儿歌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儿歌的内容。

2、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倾听,在培养学生读、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3、儿歌教学在纠正字音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句中进行,不要脱离了句子,从而影响了句子的朗读情感。

〖俞建群〗

陈赟老师备课认真,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能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也注意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能与其一起上课感觉是亲切的,和谐的。

对于本堂课的设计,可能还有这几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找需要注意之处这一环节,感觉上缺乏整体性,单归单的把字拎出来给孩子们正音,既费时并且在时间上容易重复浪费。而学生

从读单个字到读词乃至念整句话,字音上的错误很自然的会重复发生,不如直接从读文当中,检查正音效果会更好些。第二,在利用课件图片激趣导读上,本人认为还不太够,发挥学生爱说的天性,把图画的美细数出来,也许学生对本诗的意境更会心领神会。

〖姚晓芸〗

1、以读为主,以各种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既没有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整节课中,老师请学生自己读,互相读,合作读,个别,既不显枯燥,有使学生有所得。

2、用课件上,许多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这样,既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诗意理解上,又使学生对诗意达到一定的理解。

3、不足之处就是,老师对整节课把握不够,使课堂效率未达到预期效果。


1、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教态,亲切,和学生的交流平等,自然。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导入环节上,陈老师用了出示图,看图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很不错的,图的效果还可以更好些,有些模糊。

3、习诗的时候,陈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先找找诗中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然后随机理解了“烟村”,“亭台”。然后再读了全诗。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⑴看图后,学生已经萌发了接触诗的兴趣,可以师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诗的已境中去,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读读,想想诗的意思。把诗句读通,在读中纠正字音。

⑵理解“烟村”“亭台”可以配合图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朗读要有具体的指导。评评说说读读,更好。

4、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朗读也有一定层次的提高。

    相关推荐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与评析 《一去二三里》教 学案例与评析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三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二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一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十三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十二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十一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四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八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九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五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六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十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设计 一去二三里练习设计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设计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十七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十四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还有三只去了哪里” 教学案例反思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十五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十六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_语文论文 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去二三里 》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 教案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七(第一课时)_课堂实录_反思案例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 一去二三里 教案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说课教案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二 二年级教案: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教案设计 一年级教案: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教案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 教案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 教案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 一去二三里 教案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 教案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教案 详解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教案 一去二三里 教案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札记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八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游戏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指导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九 一去二三里最新教案六 《一去二三里》教学札记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札记 《一去二三里》教学札记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游戏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