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三册:蓝色的树叶说课稿

小编: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蓝色的树叶》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心去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去着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学习,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思维广度,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习语文的重点,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在学习本课时,要求会认“铅”、“盒”、“皱”等9个生字,会写“注”、“课”、“铅”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注意课文中描写人物表情和动作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教师用问题导入新课,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两个小女孩的心态;让学生思考“我想对林园园说……”的部分,替课文补充一个不同的结局。本课采用合作式学习为主,实践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够体会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心态,感悟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快乐。

2、培养学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的品质。

3、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反思,丰富内心的感受。

重点和难点

紧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突破

对本课的拓展式学习,不必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批评和说教上,而要结合具体实例,如现实生活中一些助人为乐的英雄事迹或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故事,用实际的生活作为教学材料,使学生学得更有趣,也更深刻。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现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圈记生字,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学生自读,读通课文

1、学生逐段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朗读,如长句要注意停顿、断句。

(五)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六)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七)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口语交际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法的兴趣和欲望。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发表一点新思想,谈一点新见解,说一点不一样的话,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在课后的学习伙伴提示“我想对林园园说……”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这一扩展性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件事情进行说理和评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进行沟通和交流。

(八)呼应拓展,开放学习

趁学生在拓展学习中,兴致高昂,要学生给课文补充一个不同的结局,真正做到“兴趣写话”。这个写话练习,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读、说、思、写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三、促进发展,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尤其是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的学习,结合文中的两幅插图就更理解内容,学生也更能容易地融入文中的情景中去。

3. 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学习伙伴的话题,实现由读话到说话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3.课后交流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文最后一段“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突破重点和难点后,根据学习小伙伴提出的问题,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推荐

    蓝色的树叶说课设计|蓝色的树叶说课稿 蓝色的树叶 说课稿 蓝色的树叶 说课稿 小学语文:《蓝树叶》说课稿 《蓝色的树叶》优秀说课稿 《蓝色的树叶》最新说课稿设计 二年级语文《蓝色的树叶》说课稿设计 小学语文说课稿:《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资料 蓝色的树叶说课设计 《蓝色的树叶》课文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课文导学 人教新课标三册蓝色的树叶说课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案三 《蓝色的树叶》课文内容 《蓝色的树叶》课文朗读 《蓝色的树叶》课文内容 人教新课标第三册:蓝色的树叶教案 《蓝色的树叶》课文导读 《蓝色的树叶》课文朗读 《蓝色的树叶》学习小结 19《蓝色的树叶》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设计 蓝色的树叶第二课时教案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案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案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三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设计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蓝色的树叶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一课一练 《蓝色的树叶》课前导入 《蓝色的树叶》一课一练 蓝色的树叶教案 《蓝色的树叶》教案 蓝色的树叶教案 《蓝色的树叶》教案 《蓝色的树叶》教案 蓝色的树叶教案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案详案 蓝色的树叶教案七(第一课时) 19.《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三 《蓝色的树叶》教案 《蓝色的树叶》词语解释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词语辨析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之三 19.《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三 蓝色的树叶教案八(第一课时)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第1课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案五 蓝色的树叶教案六 蓝色的树叶教案四 《蓝色的树叶》课堂教学实录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教案 《蓝色的树叶》 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 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札记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教《蓝色的树叶》有感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札记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