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

小编: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都是生活在大气的海洋中?

生:知道。

师: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小实验吧。

生:(个个睁大眼看着)

师:(实验演示中)这是一个杯子,我往杯里加水,把水加到最满。这是一张纸片,我把纸片盖在杯子上面,然后把掌心按在纸片上(师迅速把杯子倒过来,掌心慢慢离开纸片)。大家知道杯里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吗?是因为纸片吗?

生:不是,是大气压。

师:大家真聪明。其实就是这充斥着我们身边的无形无状的大气压。好,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大气压的存在,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那么,什么是“格物”,什么是“致知”呢?哪位同学能迅速地告诉老师?

生: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师:非常好,找得又快又准,掌声鼓励。

生:(鼓掌)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议论文。(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我们走进作品。(出示课件)

1、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是什么?

2、《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师:请大家带着屏幕上给出的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标注段序。

生:(默读课文)

师:(巡视,并提示学生:如果文中有些句子能回答以上问题的,可以先把它划出来。)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已经默读完课文了,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师:对。那作者所持有的观点是什么?

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很好。那《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信息?

生:第二自然。第三自然段。

师:意见出现分歧啊,那到底是第二还是第三呢?

生:第二。(较肯定)

师:好,那请同学们先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整齐的读一次吧。

生:(朗读)

师:现在大家可以肯定那个自然段了吗?

生:第二自然段。

师:那《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生:“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师:对了,《大学》给我们解释了“格物致知”的含义,那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信息?

生:第十三自然段。

师:不错。我们一起来把第十三自然段朗读一次,筛选出相关的信息。

生:(朗读)

师:大家读得不错。那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师:很好。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还强调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袖手旁观”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师:对。那就是说探索客观事物时应该积……

生:积极主动。

师:不错。作者告诉我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了,那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

生:不重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师:说得真好,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那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文中那个段落给了我们提示。

生:第十一自然段。

师:哪些句子呢?

生: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师: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精读课文

师:好,通过这几个问题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接着,我们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出示课件)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师:现在我们来个小组竞赛,一二组的同学为一个小组,三四组的同学为一个小组。一二组的同学解决第一个问题,三四组的同学解决第二个问题,请大家四人小组先讨论交流,最后再把你们的意见汇总到你们选派的代表发言的同学那里。看看哪一组的合作精神最好,哪一组的发言最好,现在加紧时间交流讨论吧,

(生交流讨论,师巡视)

师:请大家停下来吧,刚才大家都讨论得很激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请一二组的代表来发言。

生1: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为,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的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师:好,其实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它的吗?

生1:还有,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导致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决定的。

师:很好。那还有其它的原因吗?

生1:(思索着)

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还需要什么和什么的证明呢?(微笑暗示)

(一二组的学生恍然大悟,小声的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生1: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师:答对了。那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生1:(思考中)

师:这位同学先坐下吧。我们现在推行的是什么教育呢?

生:创新教育。

师:创新教育是里面的一种理念,到底是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补充?

生2:推行的是素质教育。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对于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师:很好,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边的小组经过团结协作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我们来看看三四组同学的表现。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有请代表发言。

生3:关键要先看这个人是否有判断力、灵感、勇气和毅力,还要看他是否有对事物主动的探索、实践和大胆创新。

师:说得真好。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边说边板书: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师:好,从刚才的发言中,你们认为哪边的同学表现好些呢?

生:三四组。

师:掌声送给三四组这边的同学。

生:(鼓掌)

师:掌声似乎不够热烈,一二组的同学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啊。

生:(掌声热烈)

四、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师:刚才我们精读了课文,理解了作者的观点,那么,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出示课件)

生:(独立思考中)

师:好,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师:其实有一种叫引用论证的,也属于道理论证。现在大家能先告诉老师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吗?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师:找对了。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可以前后桌的同学迅速交流一下。

生:(交流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吧。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呢?

生4:文中第四、第八、第十一和第十二自然段是举例论证。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引用论证。第四和第八是对比论证。

师:很好。第四段举的是王阳明“格竹”的例子,那么他“格竹”成功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会失败?

生: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师:没错。其实他会失败就是受到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影响,没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第十二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有什么作用?

生:增强了说服力。

师:对。那对比论证的是什么和什么对比呢?

生:王阳明“格竹”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对比。

师:对。两者的对比,突出了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好,文中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论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概括的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那么,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出示课件)

五、拓展延伸

师:其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好好的想想,不要把它想得很复杂。

生:(思考中)

师:我先来说一个吧,大家知道牛顿吗?

生:知道。

师:那他由一颗掉下来的苹果发现了什么?

生:万有引力定律。

师:那这个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啊,哈,现在大家能想到哪些“格物致知”的经历了吗?

生:(摇头)

师:好,如果现在给你一颗苹果,你不先咬一口的话,会知道苹果是什么滋味的吗?

生:知道,酸酸甜甜的。(笑)

师:看来大家平时苹果是吃多了,哈。平时大家一定有吃过其它水果吧?好,老师已经给你们作出提示了啊,现在知道还有哪些事情也是“格物致知”了吗?

生5:吃西瓜。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请你告诉大家吃西瓜是什么滋味的。

生5:汁多籽多。

师:是啊,吃西瓜你知道了西瓜汁多籽多,这就是“格物致知”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吧。

生:(鼓掌)

师:其实日常生活中“格物致知”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很多人都是骑自行车来上学的吧,骑平路和上坡哪种比较吃力呢?

生:上坡。

师:对,从骑自行车上坡中你知道了要比骑平路来得吃力,这个过程也就是“格物致知”啊。好了刚从老师是调查了你们的实践能力,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一张白纸大变样,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到时老师会评出几个最佳创新奖,还有礼物送呢。(分发白纸)

生:(帮白纸大变样中)

师:已经有位女同学完成了,折的是飞机。这位男同学把纸揉成了一团,这就叫创新吗?哈哈。

生6:老师,只有我的白纸还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也是创新。

师:大家同意她说的吗?

生:不同意。

师:这不算是创新吧,只能说这位同学具有创造性思维。大家速度有些慢呢,还有不少同学还没完成呢,时间关系,我们的活动就进行到这里吧,大家课后再去创新了。这是我从北京旅游带回来的明信片,就送给刚才最先完成的女生吧。

六、课堂小结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出示课件,边总结,边演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

丁肇中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摆事实,讲道理)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解决问题 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七、布置作业

师:借丁肇中先生说的一句话送给你们: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请看(出示课件)

1、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并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注:任选其一完成,并用电子邮件(word 编辑)形式发送

【结语】

师:下课。感谢九年一班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


    相关推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与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课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题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有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课导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五册9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赏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导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杂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习题精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关资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参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建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引导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注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力测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理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探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强化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特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词语解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理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测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段品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构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整体把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特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训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审美鉴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典型例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难点解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复习要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方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