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泰格特《窗》教学反思2

小编:

《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著名小说,文章构思精巧,人物鲜明,是小说的典范。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文中讲述了两个病人在病房里发生的与窗户有关的故事。靠窗病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不靠窗病人灵魂丑陋、思想卑劣。两人之间正好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篇文章很有教育意义。

本文亮点很多,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我曾一度犹豫不决。因为如果面面俱到,时间有限,很难完成。最后,我将本文的重点设定为:解读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性格;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看教室的窗外,然后谈谈自己看到了窗外的哪些东西。这样学生都很清楚,靠近窗和不靠近窗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导入今天的课。

课堂总体安排还比较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情节、分析人物、把握主旨,拓展思维,扩读训练。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扎实,通过让学生板书的方式解决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后的复述故事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精读赏析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小组互助解决问题,然后讨论交流,畅谈对人物的看法和阅读感悟,我相机点拨,加以小结,学习效果非常好。师生共同梳理进行知识的系统,板书“窗”的形状比较形象,使学生记忆深刻。多种形式读课文,使学生能够揣摩、品味语言,提高鉴赏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而且简洁生动的展示了板书内容,学生看得清,记得牢,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我让学生给这篇文章续一个结尾:“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他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发挥想象,基本都谈到了不靠窗病人的悔恨,直到此时他才理解了靠窗病人的一片苦心。给文章续这样一个结尾,主要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自己也能够有所启发,明确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总之,本节课我有收获也有遗憾,不过它使我更加意识到教研的重要。今后,我一定更加勤勉,大胆探究,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相关推荐

    泰格特《窗》教学反思 泰格特《窗》说课稿2 泰格特《窗》课堂实录2 泰格特《窗》教案6 泰格特《窗》导学案 泰格特《窗》教案7 泰格特《窗》教学设计8 泰格特《窗》教案教学设计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 窗外》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2篇) 天窗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表格式教案2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2 天窗课后反思 泰戈尔《纸船》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2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案例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哈姆雷特》教学反思 斯格特窗的教案——备课资料包(教后感、读后感、续写) 《春》教学反思2 《特殊的葬礼》教学反思 《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特殊的葬礼教学反思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与反思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歌手与哲人(2) 《乌塔》教学反思2 《品质》教学反思2 识字2教学反思 《练习2》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2 《松鼠》教学反思2 《背影》教学反思2 《故乡》教学反思2 《识字2》教学反思 《识字2》教学反思 《雨后》教学反思2 《白鹭》教学反思2 《乌塔》教学反思2 《识字2》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2 《吆喝》教学反思2 《秋天》教学反思2 《燕子》教学反思2 《麦哨》教学反思2 《离骚》教学反思2 识字2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2 《看戏》教学反思2 《一面》教学反思2 《识字2》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关于生命的格言教学反思教学 01窃读记读书格言教学反思 知识:书信的格式教学案例反思 《变色龙》教学反思2 《说“屏”》教学反思(2篇) 《刷子李》教学反思2 《丑小鸭》教学反思2 《秋声赋》教学反思2 《观沧海》教学反思2 《马说》教学反思(2篇) 彭德怀的性格特点: 《谈礼貌》教学反思2 《风娃娃》教学反思2 《苏武传》教学反思2 《声声慢》教学反思2 《将相和》教学反思2 《理想》教学反思(2篇) 《雨巷》教学反思(2篇) 《爱之链》教学反思2 《柳叶儿》教学反思2 认一认2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2 18*慈母情深相关格言教学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泰戈尔简介2 《学会合作》教学反思2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反思 《散步》教后反思2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2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2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2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2 《窗前的母亲》教案2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2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2 《老人与海》教学反思2 《相信未来》教学反思2 《我心归去》教学反思2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2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2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