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5

小编:

十八 阿里山纪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自主导学】

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风靡() 山岚()骤然() 一泓()

谛听() 静谧() 濛濛() 雄踞()

2.填空。

《阿里山纪行》的作者是 。本文采用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的写作思路,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种写法叫做 。

3.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

⑴这种小火车我们 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 与水江镇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 没有看到。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接风洗尘:

(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风靡:

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莽莽:

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谛听:

5.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 ,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受,由衷地赞美 ,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 的共同愿望。

【自主合作探究】

6.文章开头谈到两岸人民爱唱歌曲有什么作用?

7. 作者在到阿里山神木的路上,见到哪些风光?这些风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8.文末再次出现《高山青》,有怎样的作用?

9.本文描写景物语言精美。请仔细品味下面的语句,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②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反馈检测】(20分)

10.下列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融会 云雾浓稠 接风洗尘

B.堪称 庞然大物 骄阳喷焰

C.迂曲 汗水津津 恍如隔世

D.雄据 人迹罕至 骤然一亮

11.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词语。(4分)

⑴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独特方式,使人(好像隔了一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

⑵台北市的一家酒店,一批台湾的学者为我,(设宴欢迎刚从远道而来的人)。( )

⑶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外表庞大的东西)。( )

⑷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一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中间,(没有能够与之相称的)。( )

12.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句连贯的一组是( )(3分)

⑴连下数日雨,水势很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弥漫着茫茫水气的深涧,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

⑵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 ,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

①真是浪沫激清,云奔雾涌 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

③郁郁葱葱,绿满天涯 ④绿满天涯,郁郁葱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仿句练习(4分)

例句: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

,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仿句:

14.“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后,请你谈谈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人事和感受?(6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自主导学】

15.文学常识填空

(1)游记是一种记叙描写 、抒发作者 的记叙性散文。 、 、 是游记的三要素。

(2)游记中的景物描写,其视点(观察点)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 ,另一种是 。

(3)吴功正,当代作家、 、 ,是我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6.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所见美景的独特韵味。请研读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句,说说这些比喻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0分)

①它(水潭)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②它(曲径青苔)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自主合作探究】

17.课文是如何使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的?

18.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的?

19.你认为神木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反馈检测】(16分)

20.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习题。。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⑴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4分)

宁静的林区 拔地参天的神木

⑵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4分)

⑶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 ( 4分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⑷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4分)

    相关推荐

    《阿里山纪行》教案5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3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含答案) 《阿里山纪行》学案2 《阿里山纪行》教案1 《阿里山纪行》教案7 《阿里山纪行》教案2 《阿里山纪行》教案3 《阿里山纪行》教案4 《阿里山纪行》教案6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4 《阿里山纪行》说课稿 阿里山纪行评课稿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阿里山纪行阅读及答案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课堂实录 阿里山纪行主要内容 阿里山纪行说课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3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14 苏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8 阿里山纪行练习题及答案 《阿里山纪行》微型课教案12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13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17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两则 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家庭作业:阿里山纪行 语文家庭作业: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课件4 初二语文寒假作业:阿里山纪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教案及练习 《阿里山纪行》教案1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说课稿[苏教版八年级上] 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阿里山纪行》公开课教案9 《阿里山纪行》表格式教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初二上册阿里山纪行阅读训练苏教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 教案和练习(教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5 2016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阿里山纪行家庭作业试题 2017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阿里山纪行家庭作业试题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山行》名师导学案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阿长与《山海经》5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4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和姊妹潭 《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苏州园林》中心思想 《语文教案-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教案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语文教案-阿里山的云雾》 阿里山的云雾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5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叙事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4阿里山的云雾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5 2、《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学法指导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一) 四年级教案:《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纪昌学射导学案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反思(二)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德的梦导学案 阿Q正传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