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29

小编: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掌握作者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理解情与景德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预习的基础之上,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社会背景),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近而理解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学习作者所运用语言的技巧、表达技巧

3、知识讲解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2、感受环境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变化,从而理清思路。

一 、导入新课

1、一篇《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洞开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如诗如画中我们感到了蓬勃向上和希望;一篇《背影》树起了一个父亲的形象,潸然泪下里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温和宽厚和伟大;一篇《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浓缩了时间的易逝与珍贵,如流岁月中我们记取了珍时惜时的宝贵箴言。这个用生花的妙笔给予我们美好文学世界的作家是谁?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刚才导语中涉及他的哪几篇文章?)

2、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看一张画面,此时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李白赞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不禁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杨万里还写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而周敦颐却赞叹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荷花有的艳丽妖娆,有的是质朴高洁。描写同一事物反差却如此之大,这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事物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朱自清先生面对荷塘月色,有何一番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清华园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诗人十分喜欢的审美意象,不说那诗人之众、诗作之多,流派之多,单是那和谐的韵律、严整的对句间所凝聚的世间万种风情就会令人流连忘返: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行人,游子对月思念桑梓,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信念。那么,清华园中的那轮明月,又寄寓了朱自清怎样的情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走近朱自清的情感世界——《荷塘月色》

二、作者简介

过渡:初中已学过朱自清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朱自清先生有所了解,那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原名自华,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祖籍浙江绍兴(从五岁起定居扬州)因三代人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我们温州教书时,还写了一篇有关瑞安仙岩的梅雨潭的文章——《绿》,梅雨潭其实并不有名,由于朱自清的文章而声名远播),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由于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毛泽东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绝食而死,死时年仅48岁。)

三、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注音:

1、小煤屑路 2、蓊蓊郁郁 3、 弥望 4、独处的妙处

5、袅娜 6、颤动(颤栗) 7、脉脉的流水 8、梵婀玲

9、媛女(婵媛) 10、船棹 11、敛裾 12、纤腰(纤维、纤夫)

13、鷁首 14、倩影 15、名曲 曲折 16、斑驳

17、点缀

(方法:请一名学生读,纠正后在齐读)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设想一、听课文配乐朗诵,请同学们小声跟读,体味感情。

设想二:在早自修我们已把文章读了一遍,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静声读、用心灵读】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本文类似于游记散文)请找出能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2、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句子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1、找游踪

有哪一位同学理一下作者的游踪?

:从家里出门——在去荷塘的路上,背着手踱着——观赏荷塘的美景——赏荷塘四周的景色——回家途中想起采莲的事情并记起《西洲曲》——回到家门

师:文章就和游记有些类似,有作者的一个行踪,从家出发,沿着一条小路,到了荷塘,不知不觉当中回到了家。

【家——小路——荷塘——家】

2、找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⑴: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⑵整合已找到的语句,有哪一位同学能大概概括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

作者起先心情不宁静(苦闷、郁闷、寂寞)——(以什么方式排遣心中的“不宁静”?月下散步或去荷塘散步)寻找宁静——(欣赏荷塘月色的时候)得宁静——失去宁静。

3、具体分析情感变化的语句

【过渡】大家知道,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本文的文眼句是?

⑴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是哪一句?(找文眼)

: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本文写于哪一年?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如何?)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中国,作为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朱自清,他既不满这黑暗的现实,又找不到正确的道路,于是就躲避到古典文学研究中去,与政治保持距离。(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不满,有不能安心于“超然”,这样,他就处于苦闷与矛盾之中。所以作者的心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黑暗在作者心灵的折射。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见书本99页】另一个原因是(有人说朱自清的不宁静不是由于国事,而是由于家事、私事)这种生存的苦恼,朱先生写《荷》时,便陷入了人生担荷过重的生存境况。这时,他已有六个儿女,“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他活,家庭中又常生矛盾(父子、婆媳、继母子等之间),渴望摆脱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作为一个严谨认真的学者、教授、作家,事业上也因家庭、时代、个人等原因而感到成就渺茫。多重角色的饰演,每一角色又责任过重,这使他心力交萃----- “1927年,朱先生的家庭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他的父子、婆媳、(继)母子等之间的矛盾和作者为了应付这些矛盾在事业上和感情上做出了巨大损失才是他‘不宁静’的主要原因。”——刘勇民《模糊的背影》】

【我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我还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因为晚上出来散步应该是朱自清和他妻子啊,为什么只有他孤独一个人呢?】

⑵第1段作者向我们交代完心境之后,较为详细地叙述月亮、墙外孩子们的笑声、妻儿的情景,联系上下文,想想有何意图?

:渲染夜深人静的氛围,以环境之静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内心苦闷),为下文写景抒情定了基调,做了铺垫。

⑶齐读2-3两段

第2段写前往荷塘途中所见的景,写了哪些景?

【看一下,作者着力突出小路的什么特点? 生:幽僻、寂静、没有别的人。师:作者这里觉得自由的人了,稍微的平静下来】

:路——幽僻,寂寞;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的

身临其境作者又有何感受呢?请用第3段的语句回答。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自由”如何体现?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即思想上的自由、言行上的自由】

作者一再的说现在很“自由”,其实侧面反映现实世界的不自由。

第3段的末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获得独处的自由感的淡淡喜悦之情。【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⑷身边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这种情感持续多久?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字笔锋一转,可见作者刚获得的片刻自由、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掉了,内心的忧愁,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⑸看7-9段,作者在回家途中又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采莲的热闹嬉戏反衬了现实中“我却什么也没有”,古人自由的生活反衬作者的苦闷。这是联想的写法,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作者彻底摆脱烦恼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为何又惦记江南了呢?

9.从采莲场景回到眼前,发现眼前有“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想起了家乡,正是愁苦的内心反映。】

4、归纳情感变化

颇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即回到不宁静中)

(二)小结

本文有两条线索:以游踪(作者的活动)为线索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的变化为线索是暗线。内、外两个结构都是圆型的。

(三)讨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看,作者喜悦和忧愁相伴,那么这种情感是浓是淡的呢?

:从文章的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自己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和忧愁,都是淡淡的。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全文的思路,领悟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我们从中学习到了阅读写景抒情散文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一方面,要理清思路,抓住文眼句和直接表露思想感情的句子加以领悟,还要注意感情变化的转折点;另一方面,要领悟景中寓情。

五、布置作业

诵读4-6这三段分别重点写了什么?并划出你喜欢的语句。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景物,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知:

1、“我且受用……”这一句话有没有表明感情起了变化?怎样变化?反映了作者什么样心态?

明确:起了变化。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诉的淡淡的哀愁,这里则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一种从压抑、不自由中获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的喜悦。这正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从结构上看,这句还起着过渡作用,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

2、作者为什么想到江南采莲旧俗?

二、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感受美

1、文章题目为《荷塘月色》,是一个什么关系的短语?

偏正短语:重在描写“月色”,静态的荷塘,动态的月色。

并列结构:月下荷塘,塘上的月色,两者兼写。

那么哪几段集中写荷塘月色?

4、5、6段

过渡:深夜荷塘有何独特的妙处呢?我们一起来看4、5、6三段。

2.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欣赏这景色的呢?

明确:“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怀着一种暂且享受的喜悦来看这荷塘月景的。

3.请三位学生把这三段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思考:这三段分别重点写了什么?(用偏正的短语概括一下)

明确:月下荷塘、塘中月色,荷塘四周。

(二)比较鉴赏美: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

1、这一段具体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月下荷塘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五个方面。

2、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格写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⑴荷叶

①“弥望、田田”写出了荷叶之多、之密。

②“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写出了荷叶姿态之美,赋予静止的荷叶以动感。

【A.“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B.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C.“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⑵荷花

用了哪些修辞格来描绘荷花的?

③“袅娜”一词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里用拟人手法表现开放了的荷花的柔美。

④“羞涩”一词突出了荷花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

⑤“明珠”“星星”运用比喻。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⑥“美人”运用比喻,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月下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有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质。

⑶荷香

①“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运用了特殊的比喻,清香是嗅觉上的感受,歌声是听觉方面的东西,这种将不同的感觉沟通起来的手法,在修辞上叫通感。因为荷香的时浓时淡、时有时无与歌声的时断时续、时隐时现相似,所以作者就通过联想在嗅觉和听觉之间建立了沟通,突出了荷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也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① 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语——牛奶香浓,丝般感受

②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

③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

④宋代词人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⑤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⑥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⑷荷波

①“像闪电般”这个比喻突出了荷波波动迅速。

②“凝碧”妙在把迅速波动、瞬间消逝的荷波固定住。

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⑸流水

①“脉脉”:拟人,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含有深情的样子。

3、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写月下的荷塘美景,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比如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素淡宁静中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本段。

(三)炼字品味美:第5自然段——塘中月色。

1.女生齐读本段。

2.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除了直接写月光月色,作者还借哪些景物写塘中月色?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清淡(飘渺)的特点。

3.在描绘月色时,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请同学们说说这些动词使用的好处。【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一个动词可使“形象生动”,说说动词“泻”(照)、“浮”(升)、“笼”(罩)、“落下”(映出)、“画”(印)等动词的效果。】

可采用“炼字”的方法(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示例:

如:泻——(照)

“泻”字本指水等液体快速地流,紧扣前面“月光如流水”的比喻,而且“泻”字自上而下且化静为动;“照”字直白,如实写来,淡而无味,缺乏动态美。

学生讨论参考:

①浮——(升)

“浮”字,能浮的物体是轻柔的,,“浮”的动态是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用“浮”写“雾”,恰好突出“薄薄的轻雾“具有上述的两个形貌。“升”给人似乎升空而去的感觉,动势太大,速度太快,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② 洗——(浸)

“洗“字这个比喻写出了在月光映照下“叶子和花”奶白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而“浸”失去了青雾浮起的动感。

③笼——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④画——(印)

“画”是人按照审美情趣进行精心创作,以“画”饰“影”,更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而“印”有被动之意。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描绘“倩影”,富有情趣,表现了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4.对于这满塘月色,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真是“恰是到了好处”。

5.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6.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作者描绘了荷塘上月色的朦胧、和谐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四)鉴赏第6段——荷塘四周

1、自由诵读

2、解释个别词的意思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只有些大意罢了。

3、①这一段描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作者描绘了四周的哪些景色?突出什么特点?

: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寂静、冷清、朦胧

②先看有关写树的语句,我稍微变动一下,同学感觉一下有何不同?

(课件展示)

改动后的文字:

荷塘的四面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围住;只在小路一旁,留着几段空隙……树色……树梢上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有着一两点路灯光。

:少了一些叠词

①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②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的浓重气氛。


    相关推荐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案4 《荷塘月色》教案36 《荷塘月色》教案9 《荷塘月色》教案7 《荷塘月色》教案6 《荷塘月色》教案5 《荷塘月色》教案6 《荷塘月色》教案10 《荷塘月色》教案35 《荷塘月色》教案25 《荷塘月色》教案28 《荷塘月色》教案36 荷塘月色2 《荷塘月色》教案5 《荷塘月色》教案14 《荷塘月色》教案15 《荷塘月色》教案17 《荷塘月色》教案27 《荷塘月色》教案8 《荷塘月色》教案33 荷塘月色1 《荷塘月色》 教案(二) 《荷塘月色》 教案(一) 《荷塘月色》教案30 《荷塘月色》教案1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教案13 《荷塘月色》教案16 《荷塘月色》教案28 《荷塘月色》教案31 《荷塘月色》教案4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案)教案 我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参)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导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讲解 再读《荷塘月色》 我教《荷塘月色》 我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