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登高》

小编:

一、导入

“李杜”(大、小)

李白--浪漫主义--七古(古体)《梦游》

杜甫--现实主义--七律(近体)《登高》

近体诗--绝句、律诗

二、分析鉴赏

1、想像画面、烘托气氛

画面----文字----画面(还原)

时间、地点、景物(特点、性状)、人物(外貌、动作)

2、理清结构

诗言志(抒情)-----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出乎我意料的是竟然大多数学生脱口而出“借景抒情”,大概他们一看到开头写景便“借景抒情”吧……

情景交融!

首、颔 写景(烘托)----颈、尾 抒情

律诗--首、颔、颈、尾(联)

3、赏析

(1)景

a、首联写了哪些景?(6)

b、短短14字竟写了6景,体现了诗歌语言怎样的特点?(凝练)又如马致远《秋思》“小桥……”

c、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

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哀”--凄凉)

鸟----毛泽东“鹰击长空”(积极进取、意气风发)----王唯“鸟鸣山更幽”(自由欢畅)----一切景语皆情语----根据主题恰当地选取材料-----议论文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首联可看做若干个镜头的组合,颔联则是一个大全景

d、颔联写了怎样的景?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士悲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则是抒情

(2)情

a、颈联中“作客”何解?等同于现汉吗?(客居他乡)

与我们学生的在外求学同吗?(飘零、流浪在外)

结合专题片介绍杜甫生平(悲苦的命运,在外长期漂泊流浪达11年,作此诗诗为第8年)

b、有关“登台”

99--重阳--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诗尾联提及“酒”)

王唯《九月九日忆……》“登高”(全家/本地)

然杜甫登高时处境?

独/百年/多病/作客/繁霜鬓/悲秋/潦倒…… 苦(悲愁)!!!

苦从何来,尾联给出了答案!

c、尾联-----苦之缘由

艰难-----国难(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自身命运)

d、恨(繁霜鬓)什么?

忧愤!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为国效力

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达穷”“兼济天下”!----伟大的爱国诗人!

e、本诗联联对仗(律诗一般二三联对仗),据此特点分析“苦”的用法?

苦恨---副(极度)

新停

f、为何“新停浊酒杯”?

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

乐饮助兴(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忧饮消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甫悲苦有忧,须借酒浇愁,然不能饮,何故?

“多病”(肺病等)----潦倒(穷得买不起酒喝)

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朗诵提示:情感---愁苦 语速---缓慢

三、小结

写秋景,抒悲情-----风格“沉郁顿挫”

介绍杜甫文常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登高》鉴赏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相关推荐

    登高 登高 亲临登高──析杜甫《登高》 《登高》 jjcsz 登高习俗与杜甫的《登高》诗 《登高》原文 登高赏析 《登高》教案 《登高》赏析 《登高》学案 《登高》教案 《登高》说课稿 《登高》教案6 《登高》教案9 《登高》教案7 《登高》教案8 《登高》教案11 《登高》教案17 《登高》教案3 《登高》教案5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说课稿3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诗歌鉴赏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学教案 《登高》主编导读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导学案2 《山居秋暝》、《登高》 《登高》备课资料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教学反思 《登高》课堂实录1 统编版《登高》教案 《登高》课堂实录3 《登高》课堂实录2 《登高》创新设计13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5 《登高》教学设计15 《登高》《锦瑟》导学案 《登高》教学实录6 《登高》《锦瑟》备教策略 登高望远的诗句(三) 《登高》的景象与情怀 登高望远的诗句(一)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蜀相》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高一语文下册《登高》随堂练习 《登高》教学设计之一 《登高》表格式教案20 登高望远的诗句(二) 高中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 99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登高》(教师中心稿)教案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4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 登高教案优秀教案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16 杜甫《登高》原文和译文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登高教案范文 《山居秋螟》 《越中览古》《登高》 《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 高一语文《登岳阳楼》教案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 高一语文教案:登泰山记1 高一语文教案:登泰山记2 登高望远的诗句 三篇汇总 沪教版《杜甫诗三首》(登高,登岳阳楼,石壕吏)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登 高》《锦 瑟》课内巩固题 《登高》学案3(苏教版必修四) 杜甫诗《登高》浅析及格律分析 《登高/蜀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案设计 《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案 登山 登山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学案例 《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学案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山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登山 高二语文登泰山记同步练习题 35、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教学设计 《登山》 登山 登山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14*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