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同步练习

2016年初一语文上学期基础试题: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小编:

新的学期大家又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了,不断地做练习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深刻,下文为大家带来了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该书的作者______是______末期_____家,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该书主编者______是______末期秦的丞相。(8分)

2、解释句中加点字:(14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 先自度其足(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已得履( )

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楚人有涉江者(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虚词:(8分)

之 至之市(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而置之其坐( ) 反归取之(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而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6分)

①置之其坐:______通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归取之:______通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8分)

①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两则古代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6分)

①《郑人买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刻舟求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综合提升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

(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

[注释]①鬻(yù):卖; ②陷:穿透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不自信也。”《韩非子》

1、 解释加点的字:(10分)

誉之曰( ) 吾矛之利( )

物莫能陷也( ) 于物无不陷也( )

或曰(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

而置之其坐( ) 而忘操之( )

宁信度( ) 遂不得履( )

2、 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4分)………………( )

例句:反归取之。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至之市 D、而忘操之

3、 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4分)

又誉其矛曰 ( ) 其人弗能应也 ( )

先自度其足 ( ) 而置之其坐 ( )

4、 翻译句子:(4分)

①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反,市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楚人”听了别人的质问为什么“弗能应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比较二:

(一)自护其短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雪涛小说》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二)刻舟求剑

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6、解释加点字:(9分)

席上啖菱 ( )( ) 并壳入口 ( )

啖菱须去壳 ( ) 欲以清热也 ( )

何地不有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舟已行矣 ( )

7、解释句中的“于”字:(4分)

仕于南方(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8、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4分)……………………( )

A、其人自护其短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遽契其舟 D、其人自护其短

9、翻译句子:(4分)

①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新颖考题集萃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

[注释]①株:砍掉树干剩下来的树根,即“树墩子”。

②耒:即“耒耜(sì)”,古代耕地用的农具。耜用来翻土,耒是耜的把。

1、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8分)

①兔走触株 古义:( ) 今义:(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古义:( ) 今义:( )

③而身为宋国笑 古义:( ) 今义:( )

④身为宋国笑 古义:( ) 今义:( )

2、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思:(6分)

A、折颈而死( ) B、因释其耒而守株( ) C、而身为宋国笑( )

3、 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千金买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②年,千里马至者三。

[注释] ①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 ②期(jī):一周年

4、 选加点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8分)

①君遣之: A、打发 B、派遣 C、使 D、送 ( )

②反以报君: A、返回 B、反而 C、回家 D、谋反( )

③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A、何必 B、安全 C、怎么 D、安足( )

④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A、市场 B、闹市 C、买 D、卖 ( )

5、辨析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8分)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

B、马今至矣 ( )

千里马至者三 ( )

6、这位侍臣“五百金”买下死马的骨头,其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②。”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连续,接连 ②贾:同“价”。

7、辨析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8分)

A、人莫知之 ( )

B、臣有骏马欲卖之 ( )

C、愿子还而视之 ( )

D、臣请献一朝之贾 ( )

8、指出下列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解释:(4分)

A、 臣有骏马欲卖之 ( ):__________________

B、 愿子还而视之 ( ):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马价十倍”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故事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A 基础储备卷

1、《韩非子》;韩非; 战国; 哲学家; 法;《 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 2、鞋子; 量; 集市; 已经; 尺码; 尺码; 于是; 渡; 从; 立即;雕刻; 这是; 了; 移动 3、之:到达;尺码;尺码;尺码;助词,无义 而:然后;但是;却 4、“坐”通“座”,座位;“反”通“返”,返回 5、①(楚人)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②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③船停止下来后,从那雕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④像这样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6、①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②讽刺了那些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的人。

B 综合提升卷

1、称赞 锐利 没有哪一种东西 对于 有的人 用 放带 宁可 2、D 3、他的; 那个; 他的;他的 4、①不能穿透的盾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的矛,不可以同时存在。②等到返回来,集市(已经)结束了。5、因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6、宴席; 吃; 一起; 去除掉; 用来; 什么;落; 寻找; 已经 7、到、在; 到 8、A 9、①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②船已经开动了,但剑却没有移动(位置)。 10、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道就说知道,要实事求是。

C 新颖考题集萃卷

1、①跑 ;步行 ②于是;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自身; 身体 ⑤被;为了 2、A、然后 B、然后 C、却 3、他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了。 4、①B ②A ③C ④C 5、A、用;认为B、(买)到;来到 6、让天下人知道国君善于买马,让天下人把千里马送上门。 7、A、这马是匹骏马B、它,指骏马C、马D、的 8、原因在于“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说明权威的重要性。 9、联系生活实际,这个故事类似于今天卖商品时的做广告。至于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广告效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的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在新的学期里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2017年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二则》练习题 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辅导训练之《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 2016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练习试题 2016年初一语文上学期《寓言四则》家庭作业题 2016年秋季二年级上册语文《寓言两则》练习题 2016年小升初语文基础专题复习试题2 2016年小升初语文基础专题复习试题4 《寓言四则》基础知识训练 古代寓言两则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练习 苏教版 高一语文上学期基础知识练习题 2016一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试题之基础部分 三年级上册语文寓言二则课后练习题 25《古代寓言两则》 25《古代寓言两则》 2017二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练习题 小升初语文基础专题复习训练试题3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方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暑假基础知识练习题 2016年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 2016年小升初语文名言古诗练习题 关于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的练习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基础知识练习题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寓言二则习题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练习题 初二语文:桥之美基础知识练习题 2016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题练习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寓言二则》练习题 小学一年级语文基础练习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练习题 寓言两则课后练习题 二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 2016初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古诗两首》习题精选(二)基础练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基础复习训练题 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随堂检测题:上学期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练习题 小升初语文毕业试题:基础题强化训练(一) 小升初语文毕业试题:基础题强化训练(二)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 二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习题(一) 2016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基础知识复习题 2016年初二语文期中试题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寓言二则》课后练习题 2016一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竞赛期末复习试题 《古代戏剧》第四单元基础测试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基础试题 初一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人生寓言练习题及答案 2016年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 初二基础知识训练题(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 初二基础知识训练题(4)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语文《寓言两则》练习题 初二基础知识训练题(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练习题 初一语文上册《寓言四则》复习检测题(新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习题(二) 初二基础知识训练题(3) 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2016年初一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基础恐固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练习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 高一语文基础测试题 2016年小升初语文试题练习 2016年小升初语文名言古诗训练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练习题 2016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练习试题 2016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基础同步练习题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试题2016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练习试题2016 2016年初一语文期中测试题 2016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练习题 五、古代寓言两则(苏教版七年级上) 二年级语文同步练习:寓言两则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寓言两则》练习题 《安恩和奶牛》《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 2016初一年级语文下册期中练习题 2016—2017学年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故乡》练习题一:基础巩固题 《人生寓言》基础知识训练 2017年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模拟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同步练习题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随堂练习题 初二上学期语文辅导练习题:1 新闻两则 2017年小升初语文考试基础积累与运用练习题 09寓言两则练习题二案例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