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二)

小编:

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999年高考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2001年高考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5.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20.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1999年高考题)。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2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2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24.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16,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001年高考题)。

海臧克家(1956年)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三)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测试题(二)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三)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四)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测试题(一)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五) 高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二)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四) 高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二) 高一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期末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四册六单元测试(三) 高二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测试(三)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四册六单元测试(一) 2016高一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测试(四) 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语文高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高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检测(二)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检测(三)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四) 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训练试题 精编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四册六单元测试(四) 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检测(一)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自测试题 第二单元测试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2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语文二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初三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下册)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 初三下册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 初二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下册) 语文二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高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题(答案) (二) 高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下册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 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题 高二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检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6年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测试题 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能力测试题(下册) 高二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高三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语文二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6 关于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中第一册 第二单元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试题 初一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下册) 第六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初一下册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 高中高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高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题(答案) (一) 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卷(语文) 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卷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第二单元(上)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第二单元(下)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测试试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