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放飞学生的天性──《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编:

【教学案例】

突如其来的提问

这是一节语文课,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棉鞋里的阳光》一课。当读到第4小节时,李商隐队就伸出一只小手。 “许文慧,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

许文慧站起来,奇怪地说:“老师,为什么阳光钻进棉花里,棉被就会暖和呢?”

我当即对她积极提问进行了鼓励,并请她上台来主持这个问题的讨论。

此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大家都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一生说:“因为棉花是白色的,阳光钻进棉花,棉被就会暖和起来。”

另一生马上反驳:“不对!我们站在太阳底下,不管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衣服都会暖和起来。”

最后讨论得出,棉被会暖和是因为太阳是会发热的球体,阳光钻进棉被,把热量传给了棉被。

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历了这一次后,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学生提的问题多了,学生的声音也多了。

【教学反思】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三、四岁的孩子会问“苹果为什么有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之类的问题,而十一、二岁的孩子却变得提不出任何问题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了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于是,在课堂上提问便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义务。长此以往,学生便成了脑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了,如此这般,后果将不堪设想。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事万物都爱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针对问题寻找一种独立的解释,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不同方向大胆提出疑问,去探索客观真理。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维护和发扬学生的这种天性,要让学生轻松上阵,畅所欲言,让他们有机会说,敢于说,甚至人人争着说,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那么,怎样才能放飞学生的天性呢?

一、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许多教育学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无限潜能的人。虽然他们将来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却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我们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学会角色转换,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而且只要作出一定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小班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问答。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当学生突然举手提出第一个疑问“阳光钻进棉花,棉被为什么会暖和”时,我若孰视无睹,那么学生就无法享受到参与的乐趣,无法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更谈不上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除了师生平等,生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在进行各种交往活动中,教师给“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机会应是均等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应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我们应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相关推荐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 棉鞋里的阳光 棉鞋里的阳光 棉鞋里的阳光 《棉鞋里的阳光》 《棉鞋里的阳光》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 《棉鞋里的阳光》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与点评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学案 7、棉鞋里的阳光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二)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3 棉鞋里的阳光_教案2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二 棉鞋里的阳光_教案1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二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1 07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名师案例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1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2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一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一) 《棉鞋里的阳光》A、B案 《棉鞋里的阳光》A、B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优秀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课文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实录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优秀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优秀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实录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优秀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练习题 棉鞋里的阳光 教案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读后感 《棉鞋里的阳光(A、B案)》教学二 棉鞋里的阳光 教案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A、B案)》教学三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一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一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2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一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实录1 棉鞋里的阳光 教案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五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三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4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四 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A、B案)》教学一 小学语文《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二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5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实录2 《棉鞋里的阳光》美文欣赏 阳光 棉鞋里的阳光-精品教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