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论《愚公移山》和再论《愚公移山》

小编:

论《愚公移山》

对于愚公这个人物,虽有人异议,但却被大多数人认同。支持者要赞扬的,便是所谓的“愚公精神”。

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它包括了坚定、无畏、奉献、远谋等相当丰富的内涵。不错,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品格。这些品格本身是高尚的,然而是否真正是愚公所体现出来的呢?我不敢苟同。

不怕困难,是教科书所阐述的最重要的一条。单单抽出来,并没有什么不对;愚公也确确实实“不怕困难”。类似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怕虎是一种现象,是值得赞同的,正如愚公的“不怕困难”;然而为什么不怕虎?是因为初生牛犊不知虎为何物,有多危险,从而盲目地“不怕虎”,这也正如愚公,他的“不怕困难”不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清晰认识、科学理智的思考之上,而结果更是得不偿失的——千载万世的劳动,仅仅是为了出入方便。盲目的不怕困难,见到石头都要砸一锤头——注意,正是愚公的可悲与愚蠢之处。这样的不怕困难,值得提倡么?况且,绕开困难未必就是错误。如果我们面临着一个困难,需要花费100元去克服它,可是克服了这个困难后只能得到50元,而绕开困难同样可以得到50元或者更少一点,我们是应该绕开困难呢,还是克服它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我们所要学习的只是这种精神,不在于他的具体行为如何。”请注意,精神是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的。举个例子,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希特勒也是勤奋工作,不错,希特勒的勤奋也不是不值得学习的,但是当我们要教育儿童刻苦勤奋的时候,是应该举周恩来的例子呢,还是告诉他们学习希特勒的勤奋呢?反正只是学习勤奋的精神嘛,管他的具体行为呢。

至于说愚公眼光长远,更是欺人之谈。他对山的认识“山不加增”就犯了哲学上形而上学的错误,即认为一切事物是孤立、静止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试想,他们“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在这一年中,山上又增添了多少植被?山体因为沧海桑田又有了多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大自然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可是那“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稍有变化,就够愚公们忙活的了。他只看见了子孙无穷匮这一显而易见的发展,忽视了更大的发展。也许又有人说了:“古人不知道那么多嘛。”既然不知道,就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子孙。如果他们搬家,不但出入的问题解决了,本来用于移山的劳动力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课本说这是智叟言论的“老调重弹”,殊不知这和智叟有本质的区别。智叟阻挠愚公,仅仅是建立在肤浅的观察之上,并不是科学的结论。他并没有从历史发展、自然变化的角度去看问题,钻进了愚公本人这一牛角尖里,自然无法有力地反驳愚公。

还有人说:“《愚公移山》表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勇气。”“战胜自然”本身就有问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战胜自然”的精神在这里就因愚公的行为而带上了盲目性。还有什么“勇气”可以学习?要学习他的勇气,干脆不如去学习日本武士道的勇气罢!

因此,所谓的愚公精神,不过是一个虚无的海市蜃楼罢了,本来没有的精神被教材的编者生搬硬套解释出来一大堆。或许有人还不死心:“你忽略了《愚公移山》一文的体裁——神话寓言故事。显然,对一篇神话寓言故事的的理解决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记叙文。”无论它是神话寓言故事还是记叙文也好,它所宣传的精神必须是正确、科学的,有一些合理的想象、夸张也是允许的。但愚公移山呢,纯粹是狂热的唯意志论、唯心主义哲学。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神话寓言故事,即便它是经过想象、夸张的,原有的精神不因想象、夸张而改变,真正的精华同样存在于想象、夸张当中。比如说伊索寓言经常使用猫啊狗啊之类的动物作为主角,虽然动物是不会说话的,但是它们所说的“话”多数可以照套在人身上,而且很有哲理,不过是借动物的口说出来罢了。因此,借寓言神话故事表达思想,一定要这个思想本身是正确的,否则只能像《愚公移山》这样被编者生拉硬扯弄出来一些“精神”。还有人摊出底牌:“这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对中学生的文学熏陶有什么不好?”试问,既然《愚公移山》不是甚好的文章,为什么要编入课本?难道没有比它更好的文章么?难道就找不到一篇文学熏陶效果更强的文章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编课本的人像课本前言所说的“水平有限”吧。

再论《愚公移山》

——有感于某些习题和教参

在人教版1990年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的习题,第一题便是这样的:

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说: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问: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精神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在《论〈愚公移山〉》一文中回答得很清楚:不需要蛮干、盲目地“不怕困难”,就算是要学习不怕困难精神也应该找个好一些的例子。

然而,把毛泽东的这一整段话引用下来,整整占了课本的一面(32开),这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先看看毛泽东的这段话说的对不对,好不好。毋庸置疑,毛泽东同志想表达的意思,即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进行革命运动,注意团结大众一起奋斗,才能成功,是完全正确,符合当时的形势需要的。但引用愚公移山是否恰当呢?恐怕值得商榷。请注意划线的句子。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这样坚持不懈,就算我们力量单薄,但由于我们事业的正义性,必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样,坚持工作和感动“上帝”就建立起了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显然不符合《愚公移山》一文的原意。愚公移山,并没有想到会感动上帝,而感动上帝也不是一个必然结果。否则,按照毛泽东同志的理解,愚公就应该像作家张远山在他的《寓言的密码》一书中《假如智叟来作总结报告》一文想象的那样这样驳斥智叟:

“我自己是挖不平两座大山,但是我这样一直挖下去,迟早会感动上帝。一旦感动了上帝,事情就好办了。你等着瞧吧!”那样才是老实话。既然当初愚公没说实话,而只是说大话,那么如果智叟现在再来质问他,愚公至少这回该说老实话了:“我本来就知道这么干迟早会感动上帝的,但我当初不能说。我一说,上帝会认为我在居心叵测地利用他老人家的同情心。所以我当初只能说那些大话,而说那些大话的目的,正是为了感动上帝,而并非真要那么傻干!你误以为我真要那么傻干,那说明你徒称智叟,却愚不可及。而我心底雪亮,料定指点江山的是上帝,而不是我。我虽是愚公,其实倒是大智若愚。”

教材的编者原意是要借毛泽东同志的话教育学生,加深理解,不想却弄巧成拙,经不起推敲。毛主席讲话的原意是好的,只是在某些文字上有疏漏,可是编者却忽视了这些疏漏,而我们这些小小中学生怎么能理解他老人家的意思呢,惟有把枣核和枣子一同吞下去作罢。也难怪,这篇讲话是毛泽东同志“老三篇”之一(“老三篇”中还有一篇《纪念白求恩》被作为讲读课文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要不怎么会那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引用呢。

有教参说:“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类似的观点我已经驳过,需要再次提醒各位注意的是愚公移山的成功完全是上帝的功劳,根本谈不上什么伟大气魄。如果真有什么“伟大气魄”,我倒可以说,我明天就让西安跑到太平洋里去。这也是“伟大气魄”么。

该教参还说:“要注意故事的神话结尾,体会其中的含义(作者注——指“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此外,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命名具有深长的意味。”神话结尾纯粹是作者的圆场,因为他知道愚公干下去是不可能把山移走的,如果他强行写一个“愚公子孙终将大山移至朔东、雍南”,不但当时没人信,更要被后人笑掉大牙。因此,写一个神话结尾圆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既能愚弄当时的老百姓,还能让几千年后的编教材教参的人糊里糊涂地“悟出”一个“美好的愿望”,造福千年呀。正经一点说,当时的人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才怪了呢。而后一句更是显示编者的无知,据考证,这样起名的目的正是为了突出当时作者“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智愚不可知”这一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这恰恰是的最显眼的糟粕所在,而编者竟然整出来一个“深长的意味”,亏他想得出!

因此,教材,还有它的怪胎变种和附庸者教参,相当一部分都是建立在对前人思想的臆测的基础上的。臆测似乎正确了,学生没话说。臆测的结果是唯一的,那就成为考试的答案。所以现在要搞素质教育,可是2000版的语文教材除结构上有所变动、课文有所更新外,指导思想仍然是换汤不换药,观点仍然是七八十年代乃至五六十年代的。如此下去,教材不彻底改革,阅读放不开,“素质教育”只能是死路一条。以上所举的例子,仅仅是当前语文教学弊端的冰山一角。教材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解释,是该教育改革家们研究一下的了!

    相关推荐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26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9 23 愚公移山 解读《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教案 关于《愚公移山》_语文论文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鉴赏 《愚公移山》简析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反思 《愚公移山》教案6 《愚公移山》中的“愚”与“智” 《愚公移山》通假字 第五册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教案1 《愚公移山》教案2 《愚公移山》教案8 《愚公移山》通假字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教案5 《愚公移山》教案7 《愚公移山》教案3 《愚公移山》通假字 《愚公移山》教案3 《愚公移山》教案22 《愚公移山》的“对举”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教案4 《愚公移山》学案6 《愚公移山》词类活用 《愚公移山》写作特点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 《愚公移山》疑难解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说课稿1 《愚公移山》有关资料 《愚公移山》课时训练 《愚公移山》中心思想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材理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阅读提示 《愚公移山》特殊句式 《愚公移山》课文题解 《愚公移山》语法修辞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分析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 《愚公移山》中心思想 《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资料汇编 《愚公移山》字词解释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语法修辞 《愚公移山》时代背景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