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遗砚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小编:

端州遗砚 郑洪杰

1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2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3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4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5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察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6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7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8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9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10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③如何?  

11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12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13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

14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15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16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17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

18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19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zhōnɡ( )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注②: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的古名,以产砚闻名天下。

注③:石眼,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长有石眼的端砚石十分宝贵和难得。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由zhōnɡ 衷 感叹


2.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出端砚的贵重,和下文林县长形成对比,或突出了林县长的清廉。

3.第⑥段写“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根据上下文,简要说说恒运老人“喜”的是什么,“心思”又是什么。

“喜”的是:林县长造福百姓,为官清正;有望完成先祖遗嘱。

心思是:不知林县长是否精通砚器;寻思如何完成先祖遗嘱。

4.根据文意回答,林县长为什么要讲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林县长巧妙借包拯三掷砚的传说表明自己要效法包拯,婉言拒绝恒运老人的馈赠。

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开头介绍马回头村得名的由来,增加了端州遗砚的神秘色彩。

B.林县长三年后才来拜访恒运老人的原因之一是他三年后才知道恒运老人手中有一名砚。

C.恒运老人所持之砚在《明一统志》中就有记载。

D.文中的端州遗砚是当年包拯所掷的砚台之一。

6.根据文章提供的内容,以文中的“端州遗砚”为说明对象,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80字左右(不需出现所在地“马回头村”和持有人“恒运老人”的信息)。

端州遗砚,出自肇庆烂柯山老坑,大如鱼盘,上有珍贵的鱼脑冻纹和鲜活的石眼,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是包拯当年所掷砚台之一,于今已有九百多年。

    相关推荐

    《端州遗砚》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端州遗砚阅读及答案最新2021 端州遗砚答案解析 《端州遗砚》 阅读附答案 《端州遗砚》阅读附答案 端州遗砚 郑洪杰 阅读答案 郑洪杰《端州遗砚》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许生端方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3元“遗产”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端午的鸭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端午的鸭蛋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姥姥的端午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被遗忘的稻草》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燕子翩翩入云端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谈人生的遗憾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被遗忘的稻草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孑遗植物— 银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不该遗忘的自省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3元“遗产” 阅读训练及答案 吴郡陈遗阅读训练及答案 《赵州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姥姥的端午 阅读训练及答案 于清端公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被遗忘的稻草 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石库门里弄文化遗产》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3元“遗产”(13分)》阅读训练及答案 易砚,也称奚砚、易水古砚 你遗失了感动吗 阅读训练及答案 《端午的鸭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赵孟頫过扬州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黄州快哉亭记》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桂州新城记》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及译文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州,最后的园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凉州词阅读训练及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江城子 密州出猎》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张秀才,寿州人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苏章迁冀州刺史”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凉州词阅读训练及答案 端午的鸭蛋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年广安中考语文试题) 苏州园林阅读训练及答案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苏州网狮园的引静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苏州园林 花墙和廊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温州模式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州园林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2苏州中考语文阅读题《绿》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南文子为国忧、智伯欲袭卫,故遗之乘马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综合性学习“走近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孓遗植物——银杏 阅读训练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吴宫遗事 2012广州中考题: 铁凝《风筝仙女》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阅读答案 “小重山·端午”阅读试题及答案 “赵州桥(13分)”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广安中考语文阅读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一次到苏州阅读训练及答案 《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及赏析 童趣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童趣训练题 雨韵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钦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草垛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泸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榜样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福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扬州漆器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市长和女儿、一个女市长的遗愿 阅读训练及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训练及答案 “予自小港欲入蛟州城”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苏州园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箧磨穴砚 “老王”练习题及阅读训练及答案 贾平凹“遗璞”阅读试题及答案 《无题》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怪风揭秘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湖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苏州园林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铜仁中考语文阅读题) 《古砚说》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品味时尚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柳州中考语文阅读题) “骆驼赋”练习题及阅读训练及答案 意外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0年江苏常州中考语文试题) 《瑕》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陆游家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