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阅读试题及答案

小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24分。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而眇者不识日 眇 眼瞎

B.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揣 持、抓

C.君子学以致其道 致 表达

D.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 随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A ②作《日喻》以告之

①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

B ②日之与钟、籥亦远矣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

C ②昔者以声律取士


①而眇者不知其异

D ②莫之求而自至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

D. 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

12.C.引用孙武的话不仅解释了“致”字,而且还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引用夏子的话,说明了“学”是“致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

13.下列能够体现作者关于“学”与“道”正确主张的一项是 ( )

A.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B.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①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③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15.结合文意,指出“北人学没”这个故事的教训是什么? 3分。

备用题(学生考试时不做,老师在讲评讲析)

1.“盲人识日”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24分。

10.C( 取得、得到。解释为“招来、招致”也对。)

11.D(A,以:介词,因为;连词,来、用来。B,之:动词,到、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者: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译为“……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时候”或“……的话”。D,连词,表转折。)

12.C.引用孙武的话不仅解释了“致”字,而且还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引用夏子的话,说明了“学”是“致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

13.B.(A,根据原文“皆求道之过也”可知其错误;C项虽“学”而不致于“道”,D项虽知求“道”却不“学”,都是偏废一方的做法,是错误的。)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①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译文:①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虽,巧譬善导,过)

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译文:善于作战的人能使敌人接近自己,而不会被敌人牵引过去。(善战者,致,于)

③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译文: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他们的潜水方法。(没人,求,所以)

15.结合文意,指出“北人学没”这个故事的教训是什么?3分。

答:这个故事说明不通过亲身实践,就不能学会“没”;(1分)如果单纯靠间接经验求道,而不是努力去学,也不能达于道。(2分)

答题指津:1)题干是“教训”,宜用“不”“如果”等否定句式或虚拟语气从反面(或负面)来组织文字进行表述。2)

备用题(学生考试时不做,老师在讲评讲析)

1.“盲人识日”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盲人识日”说明一个人只靠一鳞半爪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错误。这个故事意在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让读者从故事中自行悟出下文所要讲的道理,它在文章中起了加强生动性和说服力的作用。


    相关推荐

    苏轼“日喻”阅读试题及答案 《日喻说》阅读答案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黔之驴”苏轼《日喻说》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日喻说(苏 轼)阅读答案 方孝孺“指喻”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日喻说》阅读答案(附翻译) 语文阅读:《日喻说 》(含答案) 《日喻说 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日喻说 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百喻经|欲食半饼喻》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练习 “蟾宫曲·九日”阅读试题及答案 《夏日题老将林亭》阅读试题及答案 “秋日的灯盏”阅读试题及答案 背水的日子阅读试题及答案 《食喻》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齐白石的日子》阅读试题及答案 “落日怅望 马戴”阅读试题及答案 “黔之驴”苏轼《日喻说》比较阅读答案 《镜喻》阅读答案及翻译 食喻阅读答案及翻译 程颢《春日偶成》 阅读试题及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阅读试题及答案 按时看日出的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阅读试题及答案 (日本)皆川美香“秋”阅读试题及答案 《按时看日出的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李弥逊“春日即事”阅读试题及答案 “清明不仅是节日”阅读试题及答案 “春日忆李白 杜甫”阅读试题及答案 《夏日三首(其一)长夏村墟风日清》阅读试题及答案 王禹偁“清明日独酌”阅读试题及答案 “赤日炎炎的火烧,野日禾稻半枯焦。”阅读试题及答案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试题及答案 诗词鉴赏“春日偶成”阅读试题及答案 喻虹《迟到的生日蛋糕》阅读训练附答案 日子对日记没有说再见阅读理解答案 日子对日记没有说再见比喻句赏析 《奕喻》阅读附答案以及翻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阅读试题及答案 陆游“木兰花 立春日作”阅读试题及答案 皮日休“何武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阅读试题及答案 《食喻》阅读答案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阅读试题及答案 《弈喻》阅读答案 《“世界末日”的梦魇与现实》阅读试题及答案 郑日奎“游钓台记”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九日和韩魏公试题与答案 叶永烈《“生前著作无虚日”》阅读试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春日”(宋)晃冲之 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到六年级古诗及日积月累试题与答案 浦阳郑君仲辨指喻|方孝儒|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试题 高考古诗阅读试题及答案:《春日即事李弥逊》 2012日照中考语文试卷试题阅读附答案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杜牧《题乌江亭》 李清照《夏日绝句》 《食喻》阅读附答案 指喻阅读答案 [清]钱大昕《镜喻》阅读答案及翻译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韩非子•喻老|阅读答案反应译文试题 初中语文之喻理诗解题技巧(2) 初中语文之喻理诗解题技巧(1) 方孝儒《指喻》阅读答案 生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海的隐喻》阅读附答案 雕花烟斗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年日照中考语文试题) 方孝孺《指喻》阅读答案 文言文《食喻》阅读答案 《生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夸父逐日》练习题及答案 《奕喻》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8月12日下午,喻维泉、罗显东驾驶……(含答案解析) 日子对日记没有说再见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日全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欲食半饼喻阅读答案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阅读试题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答案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下的日子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江苏南通中考语文试题) 《三峡》试题及答案 《刘桢以石自喻》阅读附答案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家园落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王驾《社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一日的春光 阅读附答案(2020江西中考试题) 《欲食半饼喻》阅读答案 《向日葵》六年级阅读题及答案 《夸父逐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刘南垣开喻门生》阅读答案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阅读及答案 《社日》王驾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秦观《春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冬日抒情》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秦观《春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食喻》阅读答案(附翻译) 原下的日子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阅读鉴赏赏析试题答案及赏析高考 “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阅读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