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

小编: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6、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7、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参考答案:

6.B(第三段表明虽然白话进入文学,但是仍以雅言为主)

7.B(第二段,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

8.D(A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B描写体验就能共赏过于绝对;C对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

    相关推荐

    《论俗人应避雅人》阅读附答案 陈鲁民《争吵的雅俗》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雅与俗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18分)《雅与俗》语文阅读答案 瓷器的雅俗阅读答案 争吵的雅俗 阅读答案 亦雅亦俗汪曾祺阅读试题及答案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答案 论俗气阅读理解2021 论俗气阅读答案 亦雅亦俗汪曾祺阅读答案 漫话高雅与通俗阅读附答案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 阅读答案 《论俗气 》阅读答案 “雅文化和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论文雅 阅读答案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语文阅读答案 《论文雅》阅读附答案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答案:《笑声中的雅俗之辨 》(含答案) 雅俗之伪:二人转的生态学 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笑声中的雅俗之辨》(含答案) 阅读答案:《说“俗”道“雅”谈文化》(含答案解析) 《儒雅之风》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说“俗”道“雅”谈文化” 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笑声中的雅俗之辨》(含答案解析)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议论文《儒雅之风》阅读答案 “雅舍思雅”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答案:《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含答案解析) 《雅舍思雅》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馅饼记俗阅读理解答案 馅饼记俗现代文阅读赏析 “在理论层面看——低俗文艺,观念有误”阅读试题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共7分)《学会转身》附答案 雅舍思雅阅读答案 雅舍思雅阅读答案 雅舍①思雅阅读答案 雅舍思雅 阅读答案 散文阅读赏析《淡雅百合》附答案 淡雅百合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赏析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考点 钱科峰《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低俗不是通俗 李敬泽》阅读答案 《雅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俗世奇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赏论 阅读附答案 《首先是通俗》阅读答案及分析 《共老》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阅读理解答案议论文阅读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赏析 《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周作人:铁的优雅》阅读及答案 孙方友“雅盗”阅读试题及答案 《雅量》阅读答案 宋词赏析 周邦彦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 《共老》阅读答案 共建“一带一路”共创美好未来 阅读答案 雅盗阅读答案 雅贼阅读答案 《雅舍》阅读附答案 雅舍阅读答案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赏析“淡雅百合”附答案 《俗世奇人 刷子李》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彩俗漫笔阅读答案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阅读试题及答案 《刘珙字共父》阅读答案及翻译 论读书培根原文赏析 论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学学古人的优雅》阅读练习及答案 “风俗是什么”阅读答案 “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 金雅阅读附答案 读书是风雅乐事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是风雅乐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留三分,给优雅 范泽木》阅读及答案 感受优雅阅读答案 淡雅百合阅读答案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练习及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渔风渔俗渔家乐阅读理解 渔风渔俗渔家乐阅读答案 《汉高祖论功行赏》阅读附答案 “玛雅文明衰落之谜”阅读试题及答案 雅舍节选阅读理解答案最新 雅舍阅读理解答案 《梦断雅典》阅读答案 《梦碎雅典》阅读答案 《玛雅文化》阅读答案 龙应台散文“共老”阅读试题及答案 《感受优雅》阅读附答案 《风雅西湖》阅读答案 感受优雅阅读答案 《风俗是什么呢?》阅读答案 《雅盗》孙方友阅读答案 谢万石雅量 阅读答案 春节民俗艺术 阅读答案 《谢万石雅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阅读答案 诗心与世俗心 阅读附答案 诗歌批评庸俗化 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 2011雅安中考语文试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共有名字》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