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阅读附答案

小编: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小题2:举例论证(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正反论证)。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

小题3: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自觉培养“知止”的精神。

小题4:观点明确, 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题型,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解决这类问题,就要从文章中进行发掘,那就要细读文章,联系文章的上下文意及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文章的主旨加以考虑。本文的“知止”表面意思是知道节制,对过分的行动及时停止。文中与这个词语意思相关的句子有“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这样就得出了本题的答案。此题难度不大。

小题2:试题分析:立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本文第③④段分别列举了王安石和华盛顿的事例,这属于举例论证,而这两个自然段又是一反一正,因此又属于对比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的具体句式:举例论证——举﹍﹍事例,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运用对比,突出了﹍﹍,强调了﹍﹍,使论证更鲜明,更有力。此题就套用此句式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有:(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强调……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根据这些理论总结返回阅读本文的最后一段,第一句,再次阐述了“知止“的含义;第二三两句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四五两句希望人们自觉培养“知止”精神。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善于归纳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答题套路,这样答题时才会游刃有余。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本题考查了多方面内容:既要明确表态,又要联系实际补充事实论据,再谈体会。方法运用:紧抓原文中心,至少写三四句话,语言通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启示可适当用原文)。可分三步走:①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②用生活或自身实例来印证;③总结强调主旨意思。答此类题需注意的是:谈启示一定不能脱离文本。紧扣主旨,走进文本,这是答题的基础;表达明确,语言通顺。表达时观点要鲜明,同时注意表达层次清楚。

    相关推荐

    知止 阅读附答案 知止阅读答案 《知止》阅读及答案 《知止》中考阅读答案 知止(张继高)阅读答案 望梅止渴 阅读附答案 《黔之驴》《当止不止》阅读训练及答案 《黔之驴》《当止不止》比较阅读答案 停止与开始阅读附答案 爱从未停止》阅读附答案 《黔之驴》《当止不止》比较阅读及答案 《知足,知不足》阅读附答案 《“知入”与“知出”》阅读附答案 学无止境阅读答案2021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阅读附答案 《知足知不足》阅读附答案 知入与知出阅读附答案 《知“疼”知“痒”的飞机》阅读附答案 树欲静而风不止 阅读附答案 《父爱岂止八十里》阅读附答案 小斋即事 刘一止阅读附答案 《体味人生“上止正” 》阅读附答案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阅读附答案 《学无止境》阅读答案 学无止境 阅读答案 望梅止渴阅读及答案 望梅止渴阅读短文答案 《“穿越”应该适可而止》阅读附答案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阅读附答案 秋夜投止山家 阅读答案附赏析 文言文阅读: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阅读附答案 学无止境阅读与答案 《停止与开始》阅读答案 《事物的正确不止一个》阅读附答案 天知地知阅读答案 用知识产权撬动知识创新 阅读附答案 停止与开始 阅读答案 《四知》阅读附答案 《知人》阅读附答案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阅读答案 止咳灵说明书阅读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附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附答案 唐太宗论止盗 阅读答案 阅读《四知》(附答案) 《知耻》阅读附答案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王艮,字敬止,吉水人...阅读附答案 《 演奏断然中止》阅读答案 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阅读附答案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阅读附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附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附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附答案 唐太宗论止盗阅读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阅读附答案 知己说 阅读附答案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阅读附答案 树欲静而风不止阅读答案 《蟑螂,何止是“小强”》阅读答案 止咳灵说明书阅读答案 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 知白守黑 阅读附答案 《贾知县》阅读附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附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附答案 知事下乡阅读附答案 范晔四知阅读附答案 《知识分子》阅读附答案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知命论》阅读附答案 四知的阅读附答案 古文观止·冯谖客孟尝君 阅读答案附翻译 “知入”与“知出” 阅读答案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阅读答案最新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阅读理解答案 有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附答案 小斋即事(刘一止)阅读答案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阅读附答案 知白守黑阅读附答案 《苏秦止孟尝君入秦》阅读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阅读附答案 “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 说知论智......阅读附答案 《粉丝与知音》阅读附答案 君子知“怕” 阅读附答案 《君子知“怕”》阅读附答案 《说知论智》阅读附答案 《防止沙漠化有新招》阅读答案 《古文观止•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学无止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古文观止》·唐文·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附译文 《出师表》“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阅读附答案 书是知识的宝库书是知识的宝库 阅读附答案 知识的责任阅读附答案 《知乐者常足》阅读附答案 “知入”与“知出” 语文阅读答案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阅读答案 终不知车 阅读答案附翻译 《鹿亦有知》阅读答案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