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语文知识>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必背材料: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小编:

高考语文必背材料: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一、牢记鉴赏常用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意向(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诗人抒的情和诗中绘的景合二为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等等。

7、语言: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8、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如话;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清新且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10、意境: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11、情感载体类 :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骨

二、牢记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1、审题目,审作者,审题干。

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概括;作者可以让我们联想起时代背景、作家的风格;题干是回答问题的关键,问什么,答什么。另外,如果有补注,还得审注释,注释里一般有暗示。

2、整体把握。(四问)

通读后体会,记了什么事,绘了什么景,发了什么议论,抒了什么情。记住,一切事语、景语、议语皆情语。

3、分类对号。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套用以上术语,加入自己的话,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必能有话可说,说而中意。当然这要点儿悟性。

三、分类例证。

(一) 咏物类。抓住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流露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的美好理想,或隐含的生活道理。喜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例一、 读《蜂》,回答问题。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问题:此诗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解析:看题即知是咏物诗,通读之后可知蜜蜂的形象乃辛勤,由此可知咏物是为了写人抒怀,最后一句作者表明态度。答案应该是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的讽刺。

例二、《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补注:南冠,囚徒。玄鬓影,代蝉。)

问题:诗中蝉的形象如何?作者的形象如何?二者如何交织在一起?表达怎样的感情?

解析:审题、审注释可知作者身陷囹圄,思绪万端。通读可知秋蝉唱,客思深,露重蝉难飞,风多蝉声沉,而作者年华易逝,一事无成,仕途坎坷,屡遭困厄,虽与蝉一样都具高洁品质,可谁能明白呢?据此回答:前者是一只处在露重风多的险恶环境中的寒蝉。后者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未老先衰,忧心忡忡的诗人。作者表面写蝉的哀鸣,实际是为自己鸣不平,写环境乃一语双关,写高洁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例三、《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问题:1、本诗采用( )手法,托物抒情,表面句句写( ),实际句句写( ),清丽含蓄。

2、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此诗采用象征手法,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早雁即抒情主人公自己,早雁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据此,抒情主人公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例四、《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鉴赏此词。

解析:从内容上看,此词上阕集中写梅花的艰难处境。它开在郊野的驿站外,紧靠破败的断桥,人迹稀少,寂寞荒凉,倍受冷落,偏偏这时又刮风,又下雨,但它还是开了;下阕写梅花迎春、报春却遭嫉妒,倍受摧残却芳香如故。从表现手法上看,上阕情景双绘,情景交融,咏梅实质咏自己;下阕托物言志,表现作者孤傲高洁,不同流合污,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即答案)

(二) 怀古咏史类。了解史实,体会作者创作意图,找到触发其感情的媒介或现实原因,从而领会感情。喜用术语: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含蓄(表现手法)等等。

例一,《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此诗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请问它好在哪里?

解析: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是由市中心通向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此是高门世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大将谢安都住在这里。昔日繁华热闹,而今长满野草、野花,变得荒

凉冷落,再加上斜阳残照,更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以上是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后两句乃千古名句,赋予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引出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此诗怀古伤今,对比鲜明,语言浅显而又蕴藉含蓄,读来余味无穷。(答案在其中)

例二,《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注释: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严重,而朝廷一味和亲,人民备受祸害。)

问题:词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解析:此诗借古讽今,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痛斥和亲政策,击中时政的要害。(即答案)

例三,《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长庆四年,作者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长江东下,经西塞山。三国以来,金陵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政权更替反复。有鉴于此,诗人写下此诗。)

问题:人世几回伤往事中伤感的往事是什么?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结合注释理解作者创作意图。解题时,宜把它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答案: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相继灭亡。反对分裂,主张统一。

例四,《金陵怀古》(晚唐.司空曙):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注释:庾开府即庾信,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梁亡,被迫仕于北周。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

问题:谈谈此诗虚实的运用及怀古的主旨。

解析:先思考金陵、晚唐之间的联系,再想怀古的意图,结合注释,通读后就不难理解此诗,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答案:此诗前两句实写。写眼前所见,通过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对比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具体、鲜明,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其中。后两句虚写。运用想象和联想,加入典故抒发情怀。用典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既感伤六朝的兴亡,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作者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

(三) 山水田园类。抓住写景特点,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写景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喜用术语:寄情山水、闲适恬淡、厌弃名利、热爱自然(思想内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夸张、衬托、联想、动静、明暗(表现手法)等等。

例一,《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问题:此诗的意境是什么?夜晚桂花落,作者竟然知道,为什么?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难点是意境。先体味诗中写了什么景,作者有什么情,二者怎样交融。景是花落、月出、鸟鸣,气氛是幽静;而人有闲情,内心闲静。交融在一个静字上。

答案:意境是静谧。人闲说明周围无人事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再加上环境的幽静,所以细微的花落下才被觉察到了。后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例二,《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问题: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难点是写法。但套一套表现手法(见上说明),可得启示。思想感情就好回答,想一想为什么要写山川、河流、大漠、戈壁、草原、雪山等等,自然是这些东西雄伟、壮丽、广阔,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这正是自然之美,它激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爱。

答案:前两句运用衬托手法,第一句写山似被水拦腰冲断,借山势写水之汹涌,第二句写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借水势衬山之奇险;后面则化静为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似乎它对江上来客表示欢迎。此诗写了远望所见的天

门山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例三,《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问题:此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语言有何特点?

解析:此词易懂,可对照术语对号入座。

答案:基调是闲适。上片从他与邻里关系的融洽,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可见其内心的宁静,淡泊的情怀;下片从他对偷梨、枣儿童的欣赏、保护态度也可体味出万事足后的闲情。语言明白如家常语,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不雕琢,至简淡之妙境。

例四,《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题:诗中给我们描述的是怎样一个人物?其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诗是怎样表现幽这一字的?

解析:此诗用字造语平平无奇,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境界自出,蕴含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就意境而言,它不仅给人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答案:从所居、所为可推断这是一个闲适恬淡的隐者。其内心是安闲自得,尘虑皆空的。诗选择了竹林与明月为对象,以月之明映衬林之暗,描述的是月夜幽林之景,再加上琴声、长啸,以动衬静,更加显得清幽澄净。

(四) 边塞征战类。此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例一,《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问题:此诗的主题是什么?从抒情方式上分析此诗的写法。

解析及答案:对照术语,结合诗的后两句可知,诗的主题是表现战士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作者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北面是绵延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的一座孤城;再往西,是要塞玉门关。这是当时戍边战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是他们心之所系。自然,写景中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茫暗淡的景色里。诗的下两句直接抒情。虽然戍边时间长,战事频繁,战斗艰苦,敌军强悍,边地荒凉,但将士却直抒豪情壮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例二,《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问题:有人认为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不够真实,你的看法如何?

解析及答案:开头一句,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烘托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接下来遍吹的哀怨的笛声引起了军人的共鸣,全军在同一时间回首望乡思亲。试想一下,这次行军是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在荒漠上、月夜中,再加上此吹彼和的哀怨笛声,广大征人会涌起什么情感,三十万征人同时回首,正是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境界,收到最大的艺术效果。它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的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它是艺术的真实。

例三,《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题:貂锦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诗中震撼人心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震撼人心?采用了什么手法?全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诗的前两句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誓扫不顾可见忠勇敢战,五千可见牺牲巨大。后两句,笔锋一转,另辟新境,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

答案:貂裘指精锐部队。借代的修辞手法。后两句震撼人心,因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是在一虚一实的对比中表现的(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全诗既表现了戍边战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既可看出作者昂扬的爱国之心,又可见其无限的同情心。

例四,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问题。《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释:金络脑贵重的马鞍。何当什么时候。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若个哪个。)

问题: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两诗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在表现手法上两诗各自的特色是什么?

解析:前诗也是咏物诗,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后诗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配宝刀,奔赴沙场,保家卫国,但诗人又问到: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书生?以此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

答案:前诗是五言绝句,后诗是七言绝句。两诗都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又不被赏识。表现手法上,前诗用比兴手法,一、二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同时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起抒情,又是兴。写得婉曲耐味。后诗用两个设问句直抒胸臆,写得痛快淋漓。

(五) 哲理类。这类诗关键是不仅要弄清作者赋予的哲理意味,而且要体味出后人赋予它的更丰富的哲理内涵,宜从多角度思考。

例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此诗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它好在哪里?

解析:好在哪里,要么从练字、练句、练意上分析,要么从艺术手法上分析,要么合二为一。

答案:诗的前两句用朴素浅显的语言把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使人胸襟为之一开。恰当的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为一体。后两句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即景生意,向读者展示了更阔大的视野。道出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蕴含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通篇用了对仗。

例二,《元日》(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问题:这首诗本来是反映作者初登相位,对革除旧弊,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心和愉快心情。后来被赋予了新意,想一想,它的哲理启示是什么?

解析:注意题干的暗示。

答案:后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六) 送别类。这类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或送朋友,或送亲人;或赴边御敌,或入京应试,或贬谪荒远,或林泉隐退;或惜别、眷恋,或劝勉、祝愿;或批评时政,或同情民生,或抒报国之志。

例一,《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此诗用哪些物象渲染离情?想象一下,离情的具体内容。

解析: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前两句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那柳丝牵动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寓情于景。后两句正面抒写握别情景。两位朋友互道珍重,各奔前程。情景交融。

答案:诗中用了江头小船、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这些物象渲染离情。我们可以想象握别时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无限愁绪,各在天涯的深长思念、无尽惆怅。

例二,《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释: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问题:1、江淹在《别赋》里写到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试比较这几句与许诗前两句在写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2、许诗后两句写法也很有特色,试作简析。

解析:二者都写离愁,注意都用什么景表现,可从色彩上体会。前一问答出,后一问就好答了。

答案:江淹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许诗以青山红叶的明丽秋色反衬别离之苦,二者都是以乐景写哀。(这真是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许诗后两句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这样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不但更含蓄,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伤的情韵。

例三,《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问题: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用什么表达方式表现的?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此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写得慷慨激昂。诗的颈联是难点,它用成语说明大丈夫的人生观。其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那么,这里是什么含义?

答案:主人的形象有泪不轻弹的坚强刚毅,以离愁为耻的威武潇洒,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全诗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主旨是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志向。

(七) 其他即事即景感怀类。它包括惜春伤秋、闲情逸志、登高揽胜、怀乡思亲、羁旅行愁等等。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着重把握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法。

例一,《一落索.蒋园和李朝奉》: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问题:诗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作者赏花却不折花,何也?末两句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生活哲理相同,说说是什么。

解析:此词写春日赏花。花美,春美;惜花,爱花表露无遗。句句写花,实则句句写人。全词以议论为主,手法曲折委婉,立意新,理趣富,饶有情致。想想花与人有什么异同,问题就好回答了。

答案:是因为爱花、惜花而不折花。两者都包含着对花开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难驻的感慨和愁怨。

例二,《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问题:作者因此词而得名贺梅子。其中写闲情的那几句最妙,试问妙在哪里?请写几句你记得的与之类似的诗句。

解析:此词写作者心仪一女子,渴望她来,而她未来径去,作者目送心随,惆怅万端,思绪千种,呆立于此,直到暮霭渐生。

答案:末尾四句最妙。作者在这里用设问,自问自答说:我这闲愁闲恨,共有多少?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你去数数看倒是有多少吧!答得妙;答则紧扣季节风物,用博喻。草、絮、雨皆多极之物,多到不可胜数。足见愁之多,恨之广,铺天盖地,无所不在。愁本很抽象,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使愁有了数量。类似的例子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度)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重量)。

例三,《题君山》(方干):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问题:此诗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结合全诗回答)表达什么感情?

解析: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传说它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诗的开头象诉说一个神话,作者曾神游方外奇遇麻姑,向她打听君山的来历,麻姑的回答出人意外

答案:此诗无一字正面实写君山的形色,纯从虚处落墨,运用奇特的想象,从题外着笔,神话君山来历,间接表现出君山的奇美。流露出对自然美的喜爱和歌咏。

四、补充说明。

以上列举了一些常见题材的诗词,希望同学们反复阅读,揣摩体会,必有所得。当然,要真能让自己的鉴赏水平达到一定高度,非下苦功大量阅读不可,要知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晓声,此乃真理。

具体例释:

一、表达方式常用术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5、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二、修辞方法常用术语: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对比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三、表现手法常用术语:比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点化(化用)、互文、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5、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8、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9、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11、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例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赏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查字典语文网的编辑为各位考生带来的高考语文必背材料: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希望给各位考生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复习要点及常用术语 高考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 高考语文小说鉴赏常识5 高考语文小说鉴赏常识4 高考语文2016年必背古诗及鉴赏:杜甫《登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要怎样划分类型 高考语文小说鉴赏常识6 高考语文小说鉴赏常识7 高考语文小说鉴赏常识1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诗词鉴赏之了解作品背景及如何运用术语 2017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凉州词诗词鉴赏 2016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马说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7)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1) 高考语文词语类考查案例分析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9)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及鉴赏—山行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及鉴赏—悯农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4)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10)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8)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古诗词鉴赏如何分析意象以及例题分析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3)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5)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6)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2)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马说 (韩愈) 高一语文考试标准答题套路及常用术语分享 诗歌鉴赏常用典故 2016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马说 2016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师说 高考古诗词鉴赏 2016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爱莲说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诗词鉴赏解析之诗歌分类、意象、诗眼 1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201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2015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分类 高考语文必考词汇分类精编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山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技巧2021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库 说说“鉴赏”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周敦颐《爱莲说》 2016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意象红豆例释 高考语文作文题材分类及基础知识 语文作文分类及特点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冬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水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日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月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秋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风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花)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雨)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爱莲说 (周敦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备考诗歌鉴赏失分归纳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夏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句分类:诗中春 高考语文必背诗词精编 2017年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 中考语文常考诗词鉴赏知识点大全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2016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2021诗词鉴赏之常考知识点汇编 诗词鉴赏常考知识点梳理 小升初语文常考古诗词:七步诗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 高考语文必背诗文2016 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语文版初中教材古诗词分类 高考语文必背:考生常用的答题公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七步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类型总结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文学鉴赏 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热点题材:战争诗 2018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热点题材之咏物诗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七哀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5高考语文必背诗词精选 2016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关于高中语文诗词鉴赏 山东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山中杂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目录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总结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汇总 盘点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类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2021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欣赏之杜甫诗词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边塞诗句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小升初语文常考诗词知识点分类 2017年高考语文专项提升: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2021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75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毛泽东诗词全集名句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述国亡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语文考试标准答题套路及常用术语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部分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背古诗文:师说原文及翻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赠范晔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愚溪诗序》原文翻译及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