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二语文下册《劝学(节选)》知识点:课文内容赏析

小编:

考试之前我们及时的总结,罗列,能够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有效应对考试,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劝学(节选)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相信大家一定仔细阅读了由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劝学(节选)知识点,希望大家在考试中都能取得好成绩。

    相关推荐

    语文版高二语文下册《劝学(节选)》知识点:课文内容感知 语文版高二语文下册《劝学(节选)》知识点:重点字词 语文版高二语文下册《劝学(节选)》知识点:作者简介 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劝学(节选) 高中语文《劝学》内容分析 沪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劝学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第10课 组歌(节选)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知识点复习及解析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复习 边城节选课文分析 边城节选内容概括 语文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劝学知识点 语文版高二下册《与高司谏书》知识点总结:课文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节选 高二语文下册《柳毅传(节选)》知识点总结:文言文 粤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劝学知识点 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劝学知识点 高二语文上册三单元知识点:劝学 高考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劝学》 高二语文《劝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之《孙权劝学》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1-7课) 北京版高一语文下册《窦娥冤(节选)》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考试章节知识点:《边城》课文赏析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15-21课)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柳毅传(节选) 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课文内容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29-30课)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文内容(苏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第6课 蒲柳人家(节选) 语文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滕王阁序(节选)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第6课 雪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劝学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第8课 热爱生命(节选)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8-14课)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内容(22-28课)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知识点:原文赏析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文学知识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报任安书(节选)》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陈毅探母课文内容 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知识点 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 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知识点解析 鲁人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劝学知识点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窦娥冤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第9课 海燕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知识 语文版初二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文学常识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第8课 短文两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劝学知识点及练习题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六年级下册课文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笔记主要内容 精编初二语文下册《三顾茅庐》知识点:课堂教学分析 语文版语文初二下册铁骑兵知识点 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古文赏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五单元祭十二郎文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第7课 雷电颂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语文园地内容汇总 高一语文下册《我有一个梦想》知识点赏析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期末知识点总结 高二下册语文长亭送别知识点(人教版) 语文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离骚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快乐的节日知识点 高中语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内容分析 高三语文下册知识点文学常识 高三语文下册知识点:文学常识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短文三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第2课 我的母亲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2016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文知识点 初二语文版语文下册永久的悔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柳毅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三单元雷雨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第5课 再塑生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童年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第11课 敬畏自然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第1课 藤野先生 高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祭十二郎文》 语文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短歌行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窦娥冤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六单元促织知识点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组词 初二语文浙教版下为学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三块钱国币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书愤赏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四单元闺塾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六单元知识点讲解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三单元茶馆知识点 粤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分析 2016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点 初二语文语文版下册苏珊安东尼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离骚(节选) 语文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赏析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梳理 语文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原君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闺塾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