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较喻

小编:

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

较喻的句子有下列几种情况:

1、您说,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作者把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情谊比作高山和大海,然而在相似点“高”和“深”上本体“情谊”又超过了喻体“山”和“海”,形象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感激、崇敬和依依不舍的心情。你这种用“比……还……”、“赛过”、“胜过”等词连接,表示本体在相似点上超过喻体的较喻,也可称为“强喻”,强喻一般带有褒义色彩。

2、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作者将狗的境况作为喻体,与凡卡的遭遇比较,相比之下,本体“我的生活”还不如狗的境遇。这就强烈控诉了沙皇制度下的旧俄罗斯儿童的命运。像这种在相似点上比不上喻体的较喻,又可称为“弱喻”。弱喻多数带有贬义色彩。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句子用的喻词是“不及”,形式上看似为弱喻,但从意志上分析,诗人是用“桃花潭水”与汪伦之“情”相比,本体“情”在相似点“深”上超过了“桃花潭水”,因此也是强喻。

4、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是在一句话中,从正反两个方面交替使用强喻和弱喻的例子。作者先以“泰山”为喻体,从正面极言“人民利益而死”的意义比“泰山”还重;又从反面用“鸿毛”设喻: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卖力,就比“鸿毛”还轻。两相对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为人民服务应该具备的生死观。

总结: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比喻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比拟比喻区别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文言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高尔基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短语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语法 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之汉语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杨绛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王勃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野望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王绩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翻译 初中语识文基础知识之借引 初中语识文基础知识之反引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范进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佳人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老王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秋思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马诗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陆游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张辑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对比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杜甫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童话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郑燮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望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纸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童年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驳论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国风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刘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用典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比拟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江村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项链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小说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黄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列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雨巷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唐雎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口技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真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边城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夸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病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蜀相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寓言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戏剧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文体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文学常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吴冠中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隆中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竹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诗歌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于谦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梅花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李白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母亲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繁星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拟物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象征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拟人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短联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字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新闻 初中语识文基础知识之正引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点绛唇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汉乐府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王安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一家人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俊友(1)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复活(3)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金色花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化石吟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观沧海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白鹿原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西游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林嗣环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曹雪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送别诗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谢灵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赋特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长歌行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无家别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卜算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蜀道难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核舟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朱自清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红楼梦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水浒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中国文学之最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钗头凤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赠汪伦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出师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赋体式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葬花吟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金瓶梅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竺可桢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