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阅读方法点拨
咏物是唐诗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它常常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与刻画,来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特定的感情、抱负和志趣。咏物诗一般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古代诗人在细致描摹事物时,总是寄托着自己的情感。因此,在鉴赏这类诗歌时,必须掌握方法,一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正确了解常见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一般来说,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但如果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写出的不会是好诗。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叫做“不即不离”,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不滞于物),而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为此,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意象的特征。如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正是体现了他对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其他的常见意象,如月亮,一般表达“思乡,怀人”之意;梅花,常常是高洁人格的写照;杜鹃鸟,常常表达凄怨哀伤和乡愁乡思;鸿雁,一般表达思乡怀亲、羁旅之悲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深入体悟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个性情感。我们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体验作者在所描摹的事物上寄托的个性化感情。因为面对同样的事物,诗人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是大相径庭的。这个特定的背景条件比较复杂,有诗人的经历遭际,也有他的情趣爱好,甚至有其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就拿“梅”来说,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借颂梅花,暗喻了自己不畏强暴的性格;而陆游的《梅花绝句》一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这首诗借梅花却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因此,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条件下,所寄托的情志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欣赏咏物诗时,要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诗人当时的心境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三是准确把握诗歌的表现技巧。我们说,诗歌的思想内容都是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的,表现技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一般来说,咏物诗通常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即常常通过某一事物的品性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这样写一方面显得含蓄,同时也显得高雅。因此,我们在分析欣赏咏物诗时,一定要掌握好“物”与“志向”、“物”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常常借助于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