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语文知识>综合知识

[综合教学]从“不应这样写”把握“应该怎样写”

小编:

把论据在“论证”中的作用狭隘地视为“证明”是片面的,因为这样做会大大压缩“论据”的使用空间,这不但限制了学生认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而且也限制了教师关于议论文的解读空间。我们要以开放的思维重新认识论据在论证中的功能。

毫无疑问,论据有“证”的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不可辩驳的,是在议论文写作中应当而且必须使用的。

但是,论据并不仅仅局限在“证明”方面,它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这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通俗的解释作用,即以实际的论据进一步对论者主要话题之本意给予讲解。这样做与“证明”意图有明显的不同,“证明”的意图是让读者相信,“解释”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这是论据在论证中的重要作用。它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论者的要旨。有经验的论者都懂得在恰当的时候中止抽象的论述,举出生动的事例以使读者领会他的意思,并且通过这些例子使一个抽象的命题变成一个极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命题。

比如《六国论》中典型的“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的运用,它当然是“证”,也有“证”的意义,但归根到底还是让读者明白怎样去实践“反事实假设论证法”。所以,其解释性意义还是很明显的。

二、论据的选择——关于讲道理的道理

本文在这里不是全面讲论据的选择怎样关系讲道理的道理,而是与后文反思《谈骨气》相对应,选择论据的确凿性与论据的合机性两个角度来谈。

1.论据的确凿性是讲道理的基础。

什么叫论据的确凿性?平常我们不是说“铁一般的事实”吗?不是说“铁证如山”吗?所谓论据的“确凿”性形象一点儿说就是“铁”性,要可靠,要真实,掷地有“坑”,事实胜于任何雄辩。具有“铁”性的论据,为论点打下铁一般的基础。比如说古人说古事,哪朝哪代,在什么历史典籍中可以查到。说今人说今事,哪省哪市,哪乡哪镇,确确实实。这是容不得半点儿含糊的。否则,就会对论证产生负面效应。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中有陈嘉映一篇文章,题目是《哲学是什么》,他在这篇文章中说:

掌握了一门艺术,是广义上的一种“知”,“会编篮子”差不多等于说“知道怎么编篮子”,而且这种知来得尤为真切。不过,这种亲知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知识,有时称之为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反过来,讲得出做一件事情的道道,不一定就做得好这件事情。据说一个曾培养出世界游泳冠军的教练本人是只旱鸭子。

这个哲学家从编篮子说起,会编篮子基本上“知道怎么编篮子”,这是一种从切身经验得来的亲知。但是,实践中还有另一种现象,有能力指导那件事怎么做,自己却不一定会具体做那件事,这又是一种“知”。为此哲学家举出能培养世界游泳冠军的教练为例,说他虽然培养出世界冠军,却是不会游泳的人。哲学家讲的现象是存在的,但他在论证自己的道理时所引的论据却是含糊的,不确切的,因此对他的道理缺乏有力的支持。所谓含糊,所谓不确切,就是指“据说”有这样的教练,这句话等于白说。因为人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他是在编瞎话骗人,这样连同他所讲的那条正确的道理也受到了牵连,尤其是辨别能力较差的人会由论据的不确切而怀疑他所讲的道理。相反,这位哲学家如果说在某年某地某届世界游泳大赛上,某项冠军得主某某的教练某某就是不会游泳的人,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事情,那么就不会有人怀疑了。

2.论据的合机性是论点与论据协调、统一的保证。

《法华玄义》卷六上曰:“机有三义:机是微义,是关义,是宜义。”“微义”指微妙,平常我们讲“话有玄机”。“关义”,指重要,关键,平常我们讲“机关重重”。“宜义”,指合适,平常我们讲“面授机宜”。不合机,是写作中论据选择的常见毛病。在这里讲论据要合机,这三点都值得写作者注意。以下所举不合机的事例均出自2007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附中举办的首届“中语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

先讲“合宜”的问题。

在《议论文论点与论据——从“功亏一篑”谈起》课例中,参赛教师在解释什么是“功亏一篑”的时候,讲了两个例子:

①一队自行车赛手即将抵达终点。但是,前面两名选手不知因何相撞。他们与冠军失之交臂。

这个例子不是“功亏一篑”,而是“功败垂成”。“功亏一篑”,是指为山九仞,由于他自己的原因,未能坚持下去,最终还是缺了一筐土。“功亏一篑”这种失败,人们更多还是从行为主体去反思。而“功败垂成”,虽然也是说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但其原因却是多种的,可能有行为主体的,也可能有其他的。

②一位喜欢花生米的先生,吃了不少香香的花生米,但吃到最后却是一粒苦涩的。真是“功亏一篑”。

“功亏一篑”,说得很清楚,山堆得已经很高了,只差一筐土,但却没有成功。然而教师所讲吃花生米,不是“缺”,恰恰相反,是多吃了一粒。如果不吃那最后一粒,他会很满意地说:“今天很好地品味了香香的花生米。”这不是“功亏一篑”,而是“味毁于多吃一粒”。不仅如此,“功亏一篑”应该反思行为主体自身方面的原因,而吃花生米,后边误吃的那一粒是不易发现的,因为花生经炒制后其果仁的颜色一般人不易发觉有什么异常,不吃是察觉不出来的。所以,误吃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发觉是苦涩的,吐出来就得了,他满肚子的果仁还是香香的。这与“功亏一篑”不搭界。

参赛教师在讲“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摆出的事实没有能讲清自己要讲的道理。

接下来讲抓“关键”的问题。

还是这场教学大赛中的比赛课例——《从叙述性材料到事实论据》话题讲解,教师讲课的中心是告诉学生如何把一段文字性的记载材料紧扣论点非常简洁地概括为一则论据。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亲自写下水文给学生作示范。

材料大意是贾思勰向养羊人请教养羊经验,向农民请教选种技术,有的人认为有失体统,但他不以为然。经过多年积累研究,他终于写成了《齐民要术》。

讲课教师就此事的表述如下:

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些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农夫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

既然是要紧扣论点对材料进行整理,当然是要删掉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但绝对不能把重要的、精华的东西去掉。这位教师的下水文,恰恰是把体现贾思勰不耻下问的关键事例淘汰了,而代之以空洞的说教。下边笔者就以她的字数为限对前边那段材料重新整合:

南北朝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勤于下问,他曾跑百多里的路向善养羊的人请教养羊经验,他曾跑到田间向农民请教选种技术。有人说这样做有失体面,对此他不以为然。毫无疑问,那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便凝聚着许多贾思勰不耻下问学来的宝贵经验。

最后讲“微妙”的问题。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有关议论文写作讲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辩证分析”、“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共计八个话题,看起来不算少。单独就这几个话题看,其中“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表达就不当。准确说是这样的——“学习议论中如何陈述事例”或者“学习议论中如何说明事例”,而不是“议论中的记叙”。因为“记叙”是为了“保存”、“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同时表达作者的情感,而议论中举事例则是为了让人接受、理解作者的“论点”,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此外,“使用论据”与“议论中的记叙”两个问题,显然后者涉及议论过程中事例的陈述与“使用论据”中如何使用事例两个是共同的问题,分在两个话题之中岂不混乱?

在有关议论写作理论常识部分,课标教科书缺少最基本的论证意识阐述,即论证是什么,论证的基本方向是什么。“学习论证”,不讲论证是什么,只举几个例子,讲讲什么是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很少富有思维性的论证方法。有关议论的“上位”性思维空间是空的,这就是“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

《谈骨气》解读

下边以吴晗《谈骨气》一文为例进行思辨解读,着重理解论据选择应注意的问题,在认识“不应这样写”的过程中认识“应该怎样写”。

1.引述事例不应搞“加法”。

事例性论据的实用,首先在于“实”,也就是尊重事情本身的客观性,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正性的取舍,尤其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篡改。论说文引述事例,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可以做“减法”,而且必须做“减法”,即尽量讲述得简要一些。但是,绝对不允许做“加法”,即添油加醋篡改事实。

但吴晗在引用“不食嗟来之食”这个事例时,却篡改事实。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么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我们来看一下《礼记·檀弓》的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在《谈骨气》中,吴晗先生说黔敖摆着一副慈善家的脸孔,吆喝着丢饭给穷人吃。穷人宁死不吃嗟来之食,饿死了,这就是所谓的“有骨气”。而《礼记·檀弓》的事实是,黔敖“为食于路”,且“左奉食,右执饮”,可以说是相当客气热情了。饿者不过是因为一声相当于“喂”的“嗟”,就以为自己受了侮辱,最后不食而死。大家应注意到,原文压根儿就没提到黔敖丢饭给人,还有让饿者吃了东西为他做事。那都是吴晗的想象,并被当作是事实写进文章中,所以,吴晗先生的论据是十分不靠谱的。为了符合论证需要而擅自为历史“整容”,《谈骨气》因此失去了议论文必需的严谨性。

2.不食“嗟来食”不可用来谈骨气。

黔敖在认识到自己冒犯了饿者以后“从而谢焉”。他已经道歉了,饿者却死不领情。很显然,这不是一个人对待帮助的心态。他像是一个贵族或者腐儒,放不下架子来。一般来说穷人、贫贱之人,“穷惯了”,接受他人帮助时恐怕没有那么多的矜持,反而是富贵之人因为自尊心作祟,非请不食。这不是骨气不骨气的问题,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值得效仿。

3.文天祥的本质特点不是“富贵不能淫”。

与其说文天祥是“富贵不能淫”,倒不如说文天祥是“舍生取义”。文天祥身处囹圄之中,要保持自己的名节,正如其诗所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连死都不在乎了还稀罕什么高官厚禄吗?所以文天祥骨气之所在不是“富贵不能淫”,而是“砍头不能屈”。倘若他惜命的话肯定就会接受高官厚禄。再者,如果文天祥仅仅是拒高官、弃厚禄而没有以身殉节,那么这样一个所谓“富贵不能淫”的文天祥能有今天的影响吗?所以他根本的问题是“杀身成仁”。

4.吴晗关于孟子引文的解释是不妥当的。

吴晗在文中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这个解释也是不对的,因此这句话用在这里不妥。孟子原文如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景春问孟子像公孙衍、张仪算不算“大丈夫”,孟子的回答是否定的,然后对“大丈夫”作了界定。显然是说“大丈夫”在自己富贵时应该怎样,在自己贫贱时应该怎样,在自己受威武胁迫时应该怎样。

因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应该解释为“在富贵时能节制自己的挥霍,在贫贱时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受到威武逼迫时不做理亏的事,这样才是大丈夫”。这里具有强烈的主动意味。吴晗的解释显然是不对的,引用此话也是不妥的。

5.《谈骨气》的论点是“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人”。

《谈骨气》一文的论点不能归结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而应该是“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人”。其根据是,吴晗本来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什么叫骨气?指的是抱有正确、坚定的主张,始终如一地勇敢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遭遇任何困难,都压不扁、折不弯,碰上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坚持斗争的人。”从语法上讲,这句话不通,关于“骨气”的解释不该是什么什么的人。倘若把这个问题改为“什么叫有骨气的人?”那么就与什么什么人相通了。

6.论据的作用不仅仅是“证明”。

举三个人的例子不是证明什么什么人有骨气,而是在解释像这样的三个人就是有骨气的人,大家要像他们这样做。尽管例子不当,但这样的写作思路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论据并不都是以证明为目的,有的是起解释的作用,让人们去仿效他们。

倘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不能举三个个体的例子,而应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近百年来受屈辱受侵略但又坚持不懈进行斗争直至将侵略者赶走等集体性事件中举例,这样才能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个体的事例不能证明集合性概念事物的性质。

    相关推荐

    短评应该怎样写 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教 [综合教学]单元教学多元体验后教师该怎样“教” “犹如”这个词该怎样造句 怎样写拟人句 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正在教室上课应该怎样避震 写作指导:作文画龙该怎样点睛 “你应该知道这件事。”句式转换 怎样写好演讲稿 概数和约数怎样写 语文老师应该读准这些字 应该的造句 初中语文课前自学应该怎么学? 怎样掌握修辞方法 怎样积累雅思写作素材 2017年中考语文该怎样复习? 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联系生活 高中文言文:这样教学会更有效 小学语文中儿童诗应该如何让教 应该的近义词及造句 秋乏该如何应对 小不点儿怎样造句 谈“线索”应该如何找 临床医学怎样造句 这么样解释造句 怎样学好语文的方法技巧2021 怎样学好语文? 2021高考作文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写作思路 2021高考作文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写作素材 怎样缩句 应接不暇造句怎么造 专家指导:高三语文复习作文应怎样避免错字扣分 小学生当好班干部应该注意哪些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 《孩子到学校上第一次课是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考前作文应试写作指导 小学生课外阅读:应该学习高速阅读 兴致勃勃应该如何造句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把字句转换为其它句式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知识点 专家:语文学习功夫应该花在课外 怎样区分不同句子的类型 月考前的练习也应该分层次进行 用阻碍怎样造句 打样怎么造句 怎样才能学会结合上下文揣摩词义 怎样积累语汇 安静怎样造句 怎样用字组词 怎样修改病句 应用文教学经验小结 应接不暇的反义词 “小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豁然开朗怎样造句 文言文学习中怎样诵读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语文考试应该怎么答题 描写秋雨的古诗分享—《应天长》 小学生用应接不暇造句 怎样理解反问句 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写 烧香拜佛应该怎么做,烧香拜佛的注意事项 应运而生怎么造句 得心应手怎么造句 怎样分辨同音字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怎样利用一套符号掌握课文 高三语文学习:怎样学习古文 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冲刺:可以这样学 怎样读准多音字 怎样识别拟声词 慈禧怎样发迹的 怎样克服“夏打盹”? 怎样读准多音字 用艰辛怎样造句 2016高考学习语文应该建立的五大习惯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作文怎样写才新颖 手不应心成语解释 选择问句怎样用问号? “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带调侃性的段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偏义复词”怎样翻译 大吹大擂怎样造句 中考语文考点:怎么样学文言文? 里应外合的近义词 里应外合的反义词 “猫头鹰的样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前应该如何复习语文? 各种各样怎么造句 应接不暇近义词 怎样避免读错汉字 兴高采烈怎样造句 人模人样怎么造句 胡拉乱扯怎样造句 如狼如虎怎样造句 小学语文怎样使用隔音符号 2016语文高考冲刺:学习应该建立的五大习惯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 怎样查找中国古今地名? 小学四年级语文应用文写作指导 格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