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语文知识>综合知识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送元二使安西

小编: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从盛唐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

唐·王维

渭城④朝雨浥(yì)⑤轻尘,

客舍⑥青青柳色⑦新。

劝君⑧更⑨尽⑩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使:到某地;出使。(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4)浥:(yì):湿润,沾湿。(5)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7)君:指元二。(8)更:再。(9)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10)故人:老朋友,旧友。(11)更尽:再喝完。

作品译文:

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元二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兩,下“襄轻尘”三字,表明兩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

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1]裛(yi意):沾湿。

[2]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处玉门关之南而得名。

    相关推荐

    关于送别的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小升初古诗词:送元二使安西 小升初语文必考古诗词及解析:送元二使安西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诗词之送元二使安西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小升初语文 送元二使安西知识点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西江月》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木兰诗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马说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望岳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春望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观潮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无题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核舟记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陋室铭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观沧海》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登楼》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从军行》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别云间》 中考语文考点之古诗中的“风”详解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卜算子》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清平乐·村居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孟子》两章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钱塘湖春行》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愚公移山》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登幽州台歌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羌村三首》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庄子》两则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月下独酌》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大道之行也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天静沙·秋思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对比阅读详解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世说新语两则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公输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2017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使至塞上》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2017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晏子使楚》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2017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词(二) 中考语文试卷古诗赏析:《谢亭送别》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之"安"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使至塞上》 中考语文:古诗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 中考文言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常识--唐宋元篇 中考文言文《古风(西上莲花山)》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语文二模必背古诗文:《饮酒》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考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使至塞上》 2016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之《使至塞上》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考文言文《晏子使楚》全文详细翻译 2016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使至塞上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之《游山西村》 中考文言文《报任安书》全文详细翻译 2016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游山西村》 中考文言文《西江月》全文详细翻译 文言文实词安详细解释 2017年中考古诗文默写汇编(二)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滁州西涧 中考语文:古诗文论语考点 文言实词“安”用法详解 中考语文古诗文考点分析及解题策略 2017年中考古诗文默写汇编(二)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芙蓉楼送辛渐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之《送东阳马生序》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古诗文阅读 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中考文言文《送薛存义序》全文详细翻译 2016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游山西村 2016中考语文版古诗词阅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