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知识之古代的称谓
课外知识之古代的称谓
古代文化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大致说来,举凡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诸多方面,都是。就某一门类说,也有相当复杂的内容,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演变,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复杂性。现在我们只能就中学课文中常遇到的,扼要地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古代的称谓。
1、对人的称谓
第一种情况是直称姓名。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作者所厌恶所轻视的人身上,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也多如此,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第二种情况是称字、号、斋名、谥号。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如“东阳马生君则”,“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以上称字。“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是称号。称谥号的,如称王翱为王忠肃公,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史可法为史忠烈公。自称多有称斋的,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第三种是称官名、爵名。
如全祖望称颜真卿为颜太师、称文天祥为文少保,黄宗羲称左良玉为宁南。
第四种情况是称籍贯。
如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南海。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几项兼称。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列都督肇基等皆死”,“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等等。这种称谓,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此外,由于人们的身分、关系不同,尚有谦称、敬称及其它称谓。谦称类:寡人、孤(王侯自称)、臣(臣自称)、仆、不才、不佞、愚(一般人对人自称),妾(女子自称)。敬称类:陛下、大王、皇上、(称君),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之类。子、夫子、师、先生(称师),公、君、足下、丈、大人(称朋友或尊长者)。尔、汝为上称下或平辈之间不客气时,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者。
2、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 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
的字眼,因而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职业身分。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庖”表明职业是厨师,“丁”是人名。其他如《师说》中的“师(乐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师(乐师)旷”;《柳敬亭传》中“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之交
遇到磨难时结交的朋友――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好朋友――竹马之交
以贫民身分相交往的朋友――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忘年交
不拘于身分形迹的朋友――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3、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经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3、4――8、9岁的儿童――垂髫(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8、9――13、14岁的少年――总角(头顶两边的头发各扎成一个结,形如羊角)
13、14――15、16岁少年――豆蔻(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以初夏喻人未成年)
15岁的男子叫束发,15岁的女子叫及笄
20岁的男子――弱冠;30岁的男子――而立(立身、立志之意);40岁的男子――不惑(不迷惑、不糊涂);50岁的男子――知命(知天命);60岁――花甲(耳顺);70岁――古稀;80、90岁-耄耋;100岁――期颐。
古代的称谓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上一篇:病句专项训练:搭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