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有哪些答题技巧及入手方面

小编:

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有哪些答题技巧及入手方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有哪些答题技巧及入手方面》,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有哪些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语言组织:

(1)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结合诗歌主要感情。

(2)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3)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

(4)具体表达时,诗歌的内容与技巧分析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5)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答题格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从身份,性格,思想三方面做答。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做答。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从寄托何种事物,抒发(寄寓、揭露)何种感情做答。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从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做答。

(5)对诗眼的品位回答:从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做答。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从手法和表达作用做答。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熟练把握好诗歌鉴赏的方法与窍门,轻松应战。

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有哪些入手方面

诗歌鉴赏答题入手方面1、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

诗歌鉴赏答题入手方面2、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这种清新飘逸浪漫的语言风格以李白为代表。还有相当一部分田园山水诗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赋体,骚体,词这几类往往具有绚丽的语言特色。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7)注意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题眼、诗眼、体会寻常词语的蕴涵。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诗意全出: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风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诗歌鉴赏答题入手方面3、诗歌意象。

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了解传统的望月怀远、伤春悲秋、折柳送别,咏古托寄审美习惯。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咏古托寄”“伤别恨羁”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有哪些答题技巧及入手方面》,对于高考政治知识点了解是否更加加深了一点呢?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查字典语文网,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

    相关推荐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方法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文学鉴赏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有哪些常见错误及误区 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答题模板(二)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方法 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文言文解词有哪些方法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高考语文高分答题技巧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 2017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高中语文背诵的方法有哪些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新闻类文章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散文类阅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鉴赏复习要点及常用术语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诗歌“比兴”手法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小说阅读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技巧:语言表达生动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技巧:扩展语句的解题技巧有哪些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2017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必备 2017中考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分析诗歌意境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部分 有关学习方面的谚语有哪些 2016年高考语文知识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鉴赏常用写作手法 高一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2017中考语文冲刺: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高考题眼型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答题技巧和公式 备战2016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备战2016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解题方法有哪些 语文学习方法分享:高一语文答题技巧 2016年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古诗词鉴赏如何抓住诗眼及章法 高一新生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指导:对作品手法的辨析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诗歌鉴赏题型解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议论文写作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古诗词鉴赏如何解析典故及推敲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赏析题入手方法 诗歌赏析题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 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经验:作文高分技巧都有哪些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介绍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标点符号题解答方法 高考语文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2017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的方法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2016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语言特点的方法 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法讲解 高三语文听课方法有哪些 八年级语文考前复习方法有哪些 2017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指导 201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高一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分享:答题技巧和公式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古诗词鉴赏如何分析意象以及例题分析 2016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诗歌鉴赏的4种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方法 2017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备考技巧及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2021年古诗文题目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的技巧有哪些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高考最新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高考字音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说明方法有哪些 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记忆方法与技巧大全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方法 2017年高考语文戏剧鉴赏的方法讲解 初中生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诗词鉴赏的指导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技巧2021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库 说明方法有哪些(一) 2016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之古诗鉴赏 小学语文学习技巧分享 四方面 高考冲刺:高考语文诗歌题答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重点 2017年新高一语文:“两方面”助你巧解古诗题 中考古诗词鉴赏 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精简解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技巧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经验:作家有哪些写作技巧 2017中考语文考试答题方法(歌谣版)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记忆学习技巧 说明方法有哪些(二)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