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语文知识>综合知识

观音来自何处?

小编:

观音来自何处?

观音来自何处,有数种说法。

其一,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子。县无仟《悲华经》云:

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此世界名刚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圣王名无译念主四天下,时空藏如来出现于世。王有千子,长名不眗……时大子不眗自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无上菩提,愿我行菩提亡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时宝藏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在这里,观音为"善男子",其父无诤念在此之前已被授记为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按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其二,观音为莲花所化生。据 《铸鼎余闻》卷4引称昙谟竭译 《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称:

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得大势。

这里说莲花化生出观音及大势至。

其三,观音由人转化而来。日本有这样一个具民间色彩的传说:

早离和即离,是一对小兄弟,父母死后,被恶人扔到一个荒岛上,行将饿死,弟弟即离口发怨言。早离说:我们被人欺骗,是可悲的,对饥饿、疲累的痛苦,也深深领受了。有过这样痛苦的体验,我们就会懂得这样的道理,如果能再次生活在世上,一定要援救同样不幸的人们。兄弟二人心怀此念,平静死去,终于成为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

其四,婆罗门教认为观音是神马驹。

古代印度信奉的婆罗门教约成教于公元前7世纪,以《吠陀》为最古经典,信仰多神。前6至前5世纪,因佛教和音那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并不是人,而是孪生的马驹――双马童神。印度古代婆罗门教视双马童神为善神,神力很大,可使盲人复明、公牛产乳、朽木开花、不育女子生子。释迎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把这位善神纳人自己的体系,成为马头观音或马头明王,以马置于头,故名为观世音的自性身。《大日经疏》卷5云:"作极吼怒之状,此是莲花部愤怒持明王也。"后把观音人格化,变为一勇猛丈夫的形象。《华严经二十七参章》谓善财童子 "见夫岸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圣者,无尽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云,覆福芽之增长",此谓观音。

关于观音的来历,有种种说法。《红楼梦》第五十回,李纨出了个谜面是:"观音未有家世传,打《四书》中一句"。最后让聪颖的林熏玉猜到了,谜底是 "虽善无征",观世音的来历、生平不可稽考。

为什么印度来的观音大都显男相,是一个猛丈夫的形象呢?这与印度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知道古代印度实行极不平等的种性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等。妇女的地位与首陀罗的地位是一样的,是最为低贱的一类公民。在古代印度宗教活动是权利和地位的显现,她们没有参加任何宗教活动的权利和祭祖的权利,在家庭中只是男人的附庸。《摩奴法典》说:"诱使男人堕落是女人的天性。"她们认为妇女是不洁的,把一切倒运的果报都推给妇女。在这种不合理的规定下,女人的命运是非常凄惨的,如果没有昂贵的财产给夫家财礼,毕生都要受丈夫的折磨甚至可能被夫家打死、烧死。即使有了彩礼,妇女的终生命运也掌握在丈夫手里。美国宗教学者邓尼丝·凯莫迪博士在她所著的《妇女与世界宗教》一书中谈到:

在古典印度宗教中,最能简单明了地标明妇女地位的是这样一个传统的共同的观念:无论妇女的种性如何,她们都永远不能获得解脱,除非她来世再生为男人。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还认为,在此世的轮回中,妇女是无权获得解脱的,渴望解脱而不能解脱,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佛教提出了两个教义,一为众生平等说,一为业力轮回说。前者宣传了众生佛性的平等,后者强调因果命运完全掌握在个人手里。这样的教义虽然利于妇女地位的改善,但是传统对妇女鄙视的观念像一条潜流存在着,所以印度的观音终显男相。

那么中国的观音呢,且读下文。

观音在佛教中居于何位?观音的位置是 "菩萨",菩萨是佛教的高级职称。对菩萨的含义,《翻译名义集》卷 131僧肇释:"菩提,佛道名,萨埋"。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人佛道,名菩提萨。"引智释:"用诸佛道,死就众生故,名菩提释:"用诸佛道,死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引法藏释:"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所以菩萨的职责就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菩萨旧译多种:开士、始士、高士、大士、圣士、超士、力士、无双等。观音菩萨又称"观音大士"、"观音圣士"等。

菩萨虽为高称,但仅高于罗汉,却次于佛,在大乘佛教中,为第二等果位。菩萨的职责就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救度在水深火热中啼饥号寒的芸芸众生。菩萨必须修行,以达到佛的地位。《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菩萨品》说:"菩提不生,萨埵非有,萨埵者,她施之意,言以善施为事"。观音一直处于菩萨的地位,没有成佛。

走进阿弥陀佛为主的殿堂里,可以看到他的身旁立着两尊菩萨。左边为观世音,右边为大势至。《大阿弥陀经·光明大小分》云:阿弥陀佛有二菩萨,皆为第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常在佛侧,常住他方。《观音授记经》云:"尔时观世音及大势至白佛言,我等欲诣婆婆世界,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复告:四十亿菩萨眷属,共往听法,以神通力,化作四十亿庄严法台,纵广十二由旬。"观音和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胁侍"。

在大乘佛教里,与观音同处于菩萨地位的还有二位,即文殊和普贤。与观音菩萨一样,文殊和普贤也是 "虽善无征。"的《第二菩萨经迹》和《悲华经》皆称:

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即阿弥陀佛本名无诤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眗,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

按《悲华经》的说法,这几位菩萨都是亲兄弟了。不过这只是诸说法中的一种。在佛教圣殿大雄宝殿的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观音像或者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吼。这三位菩萨虽都胁侍佛租,但又各有神通。《心经》云:普贤表行、文殊表智、观音表悲,三法属于一人,具足周偏,名毗卢遮那,无十回向,无有菩萨得成佛道。"随着佛教的民间化、世俗化,中国的信徒们从中选出了三位最著名者,即普贤、文殊和观音。在佛教里,这三位菩萨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中国百姓却把她们联系在一起。中国人认为她们是三姐妹,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姐妹比赛神力为民造福的故事。

把印度传来的菩萨排列成血缘关系,这是中国人亲密血缘关系的反映。在佛经里,原本文殊骑白象,因为中国有观音与文殊等为三姊妹的传说,所以观音也骑白象了。以观音与白象为主题的画,观音造型优美典雅,衣带柳枝,雕琢轻巧流动。大象以象牙为贵,只有一对外露,从无一象六牙之说。佛教传人中土后,《因果经》中则称释迎佛出生时: "菩萨观降胎时至,即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无量诸天作诸伎乐,烧终妙香……"。

中国百姓又从众菩萨中请出一位,即地藏菩萨,《地藏十轮经》称其 "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菩萨称:"大愿地藏",与观音的 "大悲"相媲美。所骑的动物,与自然界的动物不同,在佛教里都各有说法,表示菩萨的威灵。根据善男信女的心愿,四大菩萨在中国本土各有驻地,这就是著名的四大佛山。

《普陀山志》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佛道场,日地、火、水、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眉,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

把四大佛山视为佛教的四界,即地、水、火、风四种构成色法(物质现象)的基本原素虽是一种假说,但具有象征意义。里面包含着深刻的佛教哲学。

在汉民族信仰的鬼神世界里,"胁侍"阿弥陀佛的观音与大势至一起被尊为 "西方三圣",因为他们属于西方极乐世界。《消伏毒害咒经》云:"佛言,去此不远,正立西方,有佛名无量寿(即阿弥陀佛),菩萨名观世音、大势至、恒以大悲救济苦厄。"观音所居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人间绝无、神间仅有的绝好去处:

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周阶道金银琉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玻璃砗磲(音车渠)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自色自光,微妙香洁……

佛在布怛洛迦山,观自在宫殿,其地有无量宝树,周匝庄严。《不空绢索经》

这里没有物质匮乏之苫,没有生老病死之忧,没有患得患失之思,没有劳苦奔波之险。人们信仰的观世音真格存在,就在那离人间似远又近的彼方乐土,观音菩萨在大放光明。《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一时佛在补落迦山上,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与无量数菩萨,无量大声闻,无量天龙八部神等,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现……

佛学是以真如白性的本体功能解释人体的。在佛教里,有观世音解所有身根的说法。佛教认为:因为人们有接触与分开两种感受作用,人们在其中发生感觉的反映,吸收冷热等各种现象,因而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作用既不从接触与分开的感觉而来,也不从你合意不合才有。既不是由身体而生,也不是自虚空所出。所以当身体感觉外界冷热等的"身人",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这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佛教的哲学是建立在心灵基础上的,而心灵不是实体,而是 "本真"状态及其活动。在这一点上,不同于西方的宗教哲学。

与西方文明不同,东方文明的智慧着重于超感觉的某想,人以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神,而神以无限魅力吸引着人。当人们把自己的感情、欲望、假想、瞑想、经验投射到神的形象上时,在荧屏上会出现奇特的想象,正基于这点,人们给观音以无数倍的 "超人"的力量。

    相关推荐

    观音像 观音像 如何使自己的声音更饱满、宏亮 自高自大如何造句 “大雅之堂”在何处 将来要如何造句 程门立雪:“立”在何处 如何用当家来造句 成语强食自爱的出处 茫然自失的成语出处 知音的来源典故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如何抓住作者的写作观点 成语隔岸观火 意思及来历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四) 成语水月观音的解释 如何用半途而废来造句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成语解释 如何用面面相觑来造句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如何用情不自禁造句 如何用自以为是造句 自编谐音歇后语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七) 如何认知哼哈二将、四大天王、三世佛、文殊、普贤与观音等 来自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二)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三)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五)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六) 《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及翻译 后来居上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问答 成语顾影自怜如何造句 《定风波·自春来》原文及翻译 哏的读音、释义与来历 如何用余音绕梁造句 诗歌剖析:诗歌中的自我观照 《定风波·自春来》原文及翻译 来自水浒传的歇后语集锦 中小学生如何应对诈骗来袭 师心自是成语解释及出处 成语的由来及故事:无可奈何 如何让议论文的语言“靓”起来 高中生如何自主学习语文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原文及翻译 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七篇汇总 如何培养自己的高一思维导图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及出处解释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原文及翻译 西游记的故事精选 祸起观音院 各自为政的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成语告老还乡的拼音及出处 中考文言文《清平乐·晚春》(春归何处)翻译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小学生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视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语出处及解释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之如何处理好作文结尾 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来自唐诗的成语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原文及翻译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及翻译 如何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历年来高考语文常考的多音字汇总 钱学森的故事 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如何提高初一学生语文自主预习的质量 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 抓好时机推销好自己 中考优秀作文必背: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 何去何从造句 小升初备考: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有文采 高一新学期学习计划: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语文知识点:如何分清前后鼻音 生活处处有素材初一作文 毁三观造句 乐观近义词 “著名舞蹈《千手观音》”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来历 除夕的来历 过年的来历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练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练习:如何正确记忆多音字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造句 自作自受的近义词 自暴自弃的近义词 自生自灭怎么造句 自暴自弃的同义词 自由自在的同义词 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点梳理最新 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以音猜义法 中考冲刺字音辨析,快来看看哪些你还不知道 自言自语造句 自高自大的造句 自高自大的反义词 榜样观后感(五) 用毁三观造句 走马观花造句 冷眼旁观造句 察言观色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