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含反义词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为大家分享了《题西林壁》的赏析,欢迎借鉴!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个诗不是平白产生的,而是原来他发誓不再写了。为什么发誓不再写了,因为他写诗惹了祸,把他关到大牢里面,有了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就是因为写诗触犯了执政者,给自己惹了麻烦,坐了牢,所以苏轼发誓,既然因为我写诗坐了牢,我发誓今后我进到山里面我一首也不写,结果一到山里人家跟他一打招呼,苏轼忘乎所以,随手就写了。这种性情中人一遇到感情激动,他就顾不得自己曾经因为写诗而坐牢的事情。一发而不可收,写了七首诗,这才有了《题西林壁》这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题”是题记,“题……壁”就是写在墙上,“西林”是个寺庙、佛寺,叫“西林寺”,它在庐山的西麓,在庐山西面有一个西林寺,所以苏轼就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个寺庙的墙壁上,所以叫《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首句的横竖也包括了第二句的远近
这两句诗乍看起来并无奇特之处,就是游庐山,进到山里头以后,但凡有过游山经历的人就会知道,我们不但是游庐山,游岳麓山,游衡山,游泰山,游嵩山,游秦岭、太行山,只要是大的山脉,进去以后都会有相似的感觉,一旦进入到山里以后,你首先看到的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峦。此时从远处看山,它是一片,而真正进到山中以后,你所看到的都是局部的山。随着你的脚步,你看到的是眼前的一个一个的山岭,一条一条的沟壑,即你进到山里头以后,你看到的其实并不是山的全部。
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他把远近也补出来了,可见首句的横竖也包括了第二句的远近,所以这两句看山,既有横看竖看,又有远看近看,其实没有写到的,还有我们刚才说的仰视、鸟瞰、左看、右看、前看、后看等等,只是这两句它写了四个角度,横、竖、远、近。“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个第二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或者说第二句是顺着第一句来写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出了诗人游山后的总体性感悟
第三句是这首诗非常关键的地方,第三句可以说是一个转折,或者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这两句它写的不单单是一个山体,也不单单是诗人的一种观山的感受了,它带有一种普遍的意义,换句话说,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十几天游山以后的一个总体性的感悟。
诗人在这十几天中写了很多诗,其中有写自己感受的,有写山中景色的,都有。唯独这首《题西林壁》,是这七首游庐山诗组诗的总结之作,而这首诗《题西林壁》的最后两句,又是这首诗的总结之笔、点睛之笔、生花之笔,因为这两句诗它告诉你一个道理,我们之所以进到山里以后,看到了景色各不相同,是因为我们进到山里了,这叫入乎其内。
你入乎其内的时候,总是看到一个一个局部的山体,永远看不到山的全貌。若想看到山的全貌,那须得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出来以后你再来看山,你会有一种新的不同的感受。入乎其内,你看到的是山的局部,看到的是山的一个一个千姿百态的山景,出乎其外你才能看到山的全貌,山的概貌,山的整体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的道理,它不仅仅是看山,看山是如此,看人、看事、看历史、看社会、看人生、看世界、看宇宙,莫不是如此。入乎其内,你能看到的是微观世界,出乎其外,你看到的是个宏观世界,宏观跟微观的结合,你才能对这个事物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这就是这首诗最高明的地方。
上一篇:忠厚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