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语文知识>综合知识

佛教中的四大菩萨

小编:
  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发大心愿的人。

菩萨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

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而菩萨最终修行成佛的。菩萨都是立下宏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并且以种种不同的化身来到民众中间,随时随地解救危难,所以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使人倍感亲切可敬。

当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菩萨的这种慈悲精神,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对菩萨的崇敬就自然而然地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信仰最普遍的首举是观世音菩萨,再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历来有『家家念弥陀,户户供观音』的虔诚风尚,一直传流至今,深深植于民心。

观世音菩萨:

人生于世间,常遭受天灾人祸种种苦难,当无情的水、火、刀、兵、病、孤等等侵害之时,令人发出痛苦挣扎求生祈命的呼号声,一直总是不断的。观世音,就是时时刻刻细心地,深入地观察着和聆听着,寻找世界上一切苦难的呼救声音。世上所有的男女老少,凡遇到灾难的危急时刻,只要诚心称呼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请求救助,观世音菩萨就会实时观察到你的苦难,听到你呼救的声音,以大无畏的精神,用适当的化身,救你脱离苦难。正如『法华经、普门品』中所讲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说观世音菩圣号的含义,就是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无处不现身。

观世音又称观自在

唐朝著名的佛教法师和学者玄奘,在翻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时,将观世音改译为观自在。观自圣号的含义,是说这位菩萨的智慧,已经达到了世上一切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都不能妨碍他的行动,更不能动摇他的信心;是说这位菩萨对世上一切事物,都观察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在自我修持和普济众生时都运用得十分自如无碍。观自在,就是说这位菩萨对客观一切事物的认识程度,已经是从心所欲,不无障碍。

『观世音』与『观音』

西汉公元前二至六七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了唐朝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登位,因为唐太宗的名字叫李世民,在帝皇时代,凡用文字时,就要避开皇帝的名字,以示皇帝的权威,于是自从那时候开始,观世音只能称观音,这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做法,应该加以纠正,我们称观世音意思才完整。因为观世音菩萨是观察到世间众生的苦难后就闻声去救苦,如果去掉个『世』字,意思就不完整了,请大家明了正

确称呼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道场在在浙江省杭州湾外的东海上,舟山群岛的东部——普陀洛伽山(简称普陀山)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时,请教如何修行菩萨道?』观世音菩萨告诉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边无量的法门中,我是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的。』

佛教对大悲的解释是:

『在一切时间和空间内,观察众生一切行为,没有听不见、看不见和不明了的行为事物。应该如何处理,马上就能做出符合佛法决定,这决定一定是拯救众生的,而且是对众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的。一般的人、罗汉或圣者,不能做到以上那样全面,即使行善救人,也只能做到一部分,所以只能称为『悲』,不能称为『大悲』。只有观世音菩萨才能称大悲菩萨,这是观世音菩萨特有的功德。』

文殊菩萨:

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关于文殊的来历,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即《文殊师利涅盘经》中所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卫国(今印度西北)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中的公子,离家投奔释迦牟尼学道,功德圆满,修成菩萨身,并被尊为菩萨之首。文殊在四大菩萨中称“大智”,常与右肋侍普贤并列于佛祖两侧,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侍于佛左,专司智能,菩贤侍于佛右,司理。

文殊菩萨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有时手握莲花,象征智能的高尚纯洁;有时手握宝剑,表示智能能断除一切烦恼;有时骑坐金毛狮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时安居莲台,表示清净无染;有时骑乘孔雀,表示飞扬自在。

普贤菩萨: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或译普贤,遍吉。象征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萨与文殊菩萨之智德,证德相对。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右胁侍。和佛陀,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其塑像多骑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的峨嵋山。

地藏菩萨:佛灭度1500年后,地藏菩萨降迹新罗王家,姓金名乔觉,躯体雄伟,顶耸奇骨,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金乔觉二十四岁落发,渡海入大唐国。地藏菩萨金乔觉至江南池州九华山,乐此胜景,于山中觅得一石洞,静居修持.菩萨苦修时,曾遭毒蛇咬伤,稳然不动。忽有一妇人出现,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此妇人实为九华山神。地藏菩萨金乔觉向当地绅士闵让和募化一袈裟之地,闵公许之。孰料菩萨袈裟一展,遍覆九华山山水水,闵公见其神异,遂尽舍九华为菩萨道场,并与其子双双出家陪侍菩萨。今地藏圣像左右侍者即闵公及其子道明。当地乡老诸葛节率群老登高揽胜,见菩萨独居石室,用断足鼎煮食白土和少量米粒,惊叹:菩萨如此苦行,我等供奉不周。遂集资建寺,延请菩萨安居.新罗僧众得知菩萨在九华苦行显异,相率渡海前来求法.唐开元二十六年(一说唐贞元十九年)七月三十日夜,菩萨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其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嗄,群鸟哀啼,世寿九十九岁.菩萨入寂二十年,仍颜貌如生。唐至德二年,僧徒在南台建塔供奉。宝塔建成后,常见发光如火,南台由此得名神光岭。地藏菩萨垂迹九华一千二百多年来,朝山进香者接踵而至,岁无虚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地藏菩萨的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特点:那里最艰苦,就到那里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当然是地狱。所以地藏菩萨的工作对象,是在地狱里度极重罪的众生,那些恶贯满盈的众生,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圣号,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狱相,隐而不现。医生治病,要注意防与治相结合,地藏菩萨度众生也是如此。对已堕地狱的,令其离狱。但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末堕地狱的众生身上,如何令其护持善根,永远不造堕地狱的恶业。在《十轮经》卷三,介绍有四类十一种罪,能使人堕入地狱。(一)五无间罪:①杀父,②杀母,③杀阿罗汉,④出佛身血,⑤破和合僧。(二)造五无间四根本罪:①杀、②盗、③淫、④妄语。(三)谤正法。(四)疑三宝。若人犯上述十一种罪中的任何一种,必堕无间狱中。地藏菩萨向人们广泛宣传这十一种罪是堕地狱的种子和因缘。使人们认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特别要认清堕地狱的极恶业,才能避恶趋善。不造此类的恶业,就不受恶报,免堕地狱!

    相关推荐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问答 有关财神的传说“财神菩萨休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译 中考文言文《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翻译 《菩萨蛮·梅雪》原文及翻译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成语解释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原文及翻译 中考文言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翻译 《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原文及翻译 中考文言文《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翻译 中考文言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翻译 经典古诗词鉴赏分析:菩萨蛮 李白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原文及翻译 乐山大佛的由来 初一语文《佛罗伦萨小抄写员》课文总结 佛教节日详解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菩萨蛮(辛弃疾)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原文及翻译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及翻译 佛教基本常识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原文及翻译 高考语文2017年必背古诗词:温庭筠《菩萨蛮》 用仿佛造句大全 关于佛的歇后语大全 舒亶《菩萨蛮》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四)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四) 哈萨克族简介 作文教学中的四个“一” 四大名著中的成语大全 仿佛的近义词 中国著名的四大有哪些2021 我国著名的四大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及答案 仿佛的同义词 用仿佛的造句 中国四大鬼节介绍 中国四字成语大全 四年级语文教材歇后语大全 佛灯之谜 中国四大名著歇后语大全 用仿佛造句 中国四大鬼节传说 品味中国四大印石 寒假安全教育四大注意事项 元曲四大家和中国十大悲剧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集锦 抱佛脚的意思及故事 仿佛的近义词和造句 中考四字成语大全(5) 如何认知哼哈二将、四大天王、三世佛、文殊、普贤与观音等 中考四字成语大全(6) 中国四大名著歇后语 中考四字成语大全(1) 烧香拜佛应该怎么做,烧香拜佛的注意事项 教子心得(四) 唐宋八大家简介--苏洵(事佛奉道) 关于中国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中国姓氏起源与四大姓 中国数字四字成语大全 佛头加秽的成语解释 成语见性成佛的出处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收集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及答案 2016中考语文名著指导《格列佛游记》 汉字中的三叠字与四叠字大全 四大名著的成语大全 关于仿佛造句 佛家三宝介绍 中国最出名的四大“妻管严”城市 四大名著中的历史人物歇后语 佛牙的解释及造句 格列佛游记 借花献佛的意思及故事 四大名琴 念佛的解释及造句 赞美教师的四字成语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歇后语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歇后语 教师教育谚语大全 佛家七宝介绍 借花献佛造句 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谚语大全 教师节祝福语大全 中学生教师节祝福语 仿佛的同义词以及造句 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四大秘诀 四字的成语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课外知识拓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启示知识点 格列佛游记重点考点 格列佛游记知识点整理 水的四字成语大全 2017年中学寒假安全教育讲话稿(四) 出自四大名著的成语大全 仿佛的近义词是什么 佛头着粪的成语解释 带四字的成语大全 2017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格列佛游记》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