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具体是怎样运用
一、含义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二、抒情的分类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借景抒情 是指诗人将自身要抒发的感情或表达的思想寄寓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张可久的词:“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与景高度统一。
3、托物言志 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骚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4、用典抒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叫做“用典”。用典恰当能以少量文字传递丰富的思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 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语典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在于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过春风十里,尽葬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 “春风十里”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莽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有些汉字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常用者为正体字,余者为异体字。例如鲁迅《 孔乙己》 中,孔乙己说茵香豆的“茵”下面的“回”有四种写法,其中“回”是正体字,“回、目、回”是异体字。异体字的存在造成了文字的混乱。
为了减少阅读上的困难,1955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淘汰了1 055 个异体字,异体字已废止,只在旧版古书中还保留了一些,文言文教材已极少见。例如:“小惠未蝙,民弗从也”中的“偏”是“遍”的异体字;“倪惊起而长磋”中的“祝”是“恍”的异体字;“转而缘南晦”中的“晦”是“献”的异体字,现在又简化成了“亩”; “百越之君,挽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愧”是“俯”的异体字厂两峰秀色,俱可手霓”中的“竟”是“境”的异体字,现在又简化成了“揽”。
异体字的产生,有四种情况。
1 .应用不同的造字方法,因而造成异体字。如:“泪一派”, “泪”是会意字,“浪”是形声字。
2 .应用意义相近的不同形旁,因而造成异体字。如:“咏一泳伙形旁“口”“言”意义相近)。
3 .应用声音相近的不同声旁,因而造成异体字。如:“线一缘”( ' ’戈”“泉”声音相近); “裤一挎”( “库”“夸”声音相近); “村一邮”( ' ’寸”“屯”声音柑近)。
4 .改变偏旁部位,因而造成异体字。如:“棋一基”“崖一崛”“群一拿”。
“避讳字”
古书里一种笔画不全的字,也可算是一种特殊的异体字。封建社会里,全国要避讳皇帝名字的用字,即所谓的“国讳”;晚辈要避讳长辈名字的用字,即所谓的“家讳”。其方法之一,就是原字缺笔。例如:唐太宗叫李世民,平时用到“世”字就写成“世,' ;宋真宗叫赵恒,所以“恒,,写作“恒,,。
异体字和古今字情况不同:“说”和“悦”是古今字,但今字“悦”并不全等于古字“说”, “悦”只等于表示“喜悦”义的“说”。“泪”和“浪”是异体字,虽然它们出现也有先后,但“泪”全等于“浪”,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换。有些字的意义和用法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不能算是异体字。例如“沽”和“酣”,在“买卖酒”这个意义上互通,但“酣”只限于酒,“沽”除了酒外,还可以是别的东西,所以“沛名钓誉”不作“酣名钓誉”。
5、借议论来抒情 如杜甫《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柞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八句,除第二句外,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
6、借叙事来抒情 如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 。”结尾两句叙事,抒发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7、借古抒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的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高考回顾
一、语序不当
1. 成分位置不当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江西卷第6题A项)
句中应将“好多种”调至“东西”之前,直接限制“东西”。
2. 分句位置不当
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北京卷第5题D项)
句中“人们不仅看到了……而且看到了……”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所以应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与“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互换,以显示出由局部到整体的递进层次。
二、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全国卷Ⅰ第3题A项)
句中的主语“100万人次”与谓语“参与观摩”搭配不当,可将后句改为“参与影片观摩的已经累计超过100万人次”。
2. 动(介)宾搭配不当
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服用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浙江卷第5题A项)
句中的动词“服用”与宾语“含碘量”搭配不当,应将“的含碘量”改为“含的碘”。
3. 主宾搭配不当
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全国卷Ⅲ第4题B项)
①句的主语“李明德同志”与宾语“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搭配不当,可将第一句改为“李明德同志担任营长、团长期间所带的营、团”。
4.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能否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全国卷Ⅰ第3题C项)
句子前面述及肯定和否定(“能否”)两个方面,而后面却都只述及肯定(“构建、促进”)一个方面,为使前后照应,可删去前面的“能否”。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 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浙江卷第5题B项)
句中的介词结构“在……中”掩盖了主语“这部作品”,应删去“在……中”。
(2)宾语残缺
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全国卷Ⅲ第4题D项)
句中的动词“羞辱”后面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应在其后补上“商家”“经营者”等宾语。
2. 成分赘余
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全国卷Ⅲ第4题C项)
此句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第一个分句中的“时”破坏了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应删去。
四、结构混乱
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一个群山深处,一条名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造就了这一旷世奇观。(北京卷第5题A项)
句子前半部分的陈述对象是“瀑布群”,而后半部分又易辙为“河流和山峰”,可将后半部分改为“这一旷世奇观是由一条名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造就的”。
五、表意不明
1. 断句不一
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天津卷第4题C项)
句中的“晚上来”如果断成“晚上/来”,意思就是“夜里来”;如果断成“晚/上来”,意思就是“上山晚”,可将“晚”改成“迟”或“后”。
2. 词语多义
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江苏卷第4题B项)
句中的“和”如果理解为连词,“说服”的对象就是“老师和你”两个人;如果是介词,“说服”的对象就仅是“老师”一个人。
3. 关系多重
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弃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广东卷第4题A项)
句中的“180多家”既可仅限制“医院”,也可限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可将“180多家”调到“单位”前。
上一篇:文言文翻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