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

小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里的“弛”,不是松弛,而是静心与思索,是对自己经验积累的重新审视,是敢于面对实际的扪心自问——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从某种意义说,复习到一定程度,回过头来,总结一点规律性的东西,这个过程几乎是达到能力“飞跃”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思索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

阅读的基本任务,就是“读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来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没有读过,尤其是前两种文章的内容我们会感到陌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生活某些个性化的认识或情感,我们也可能不熟悉。读懂、理解,并能从容回答试题的提问,决非易事。首先,读懂、理解必须以丰富的背景知识为依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没读懂、理解错了,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复习期间,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努力继续扩大自己的视野。其次要统观全文。试题在设问时,虽然常常是针对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但是它们的意义都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之下由诸多信息总而合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关信息都可能使理解失之偏颇。某年高考的选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试题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问,应答必须关照副标题和文后注释,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一些考生在做题时习惯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考试文本的陈述,这是答题总与答案有较大距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文本的认识或见解与我们不完全一致的时候,试题也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认识、见解是怎样的,“理解”不是“读后感”,得忠实于原文。认为只要从原文中寻章摘句就行了,那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由于设问的角度、侧重点不同,解读时要依题做答,表达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但可以肯定,内容一定为原文所固有。复习期间这样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要解决好,并把它们当作解读文本的原则加以遵循。

所谓“操作”,是指在解答试题时,选择好角度,有点方法,讲究点顺序。做到这一点,必须准确辨析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往往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应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另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些一点都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遇到,比如学习议论文,讨论论点与论据,证明与被证明;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隐含与明晰、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诸多关系,由于作者行文的风格、习惯、技巧不同,一般说来,只要认真阅读,都不难把握。这个过程既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理性,形象思维偏于感受,各自的特点,在最后冲刺阶段,需要多一点体验。现在,要多看看做过的题,对了的,总结点经验,错了的,想一想为什么、在哪儿出了毛病。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开朗”。

具体操作,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1.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2.细审题意,明确要求;3.搜寻信息,确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4.研读文句,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准确筛选;5.再审题意,根据设问要求定向应答。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之说明文阅读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说明文阅读技巧 说明文阅读要点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关于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满分攻略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总汇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2016) 2017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知识盘点 说明文及其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得分技巧 初中语文备考指导:说明文阅读攻略 说明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总结2021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技巧 2016中考语文备考指导说明文阅读攻略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2016年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说明文阅读 中考说明文阅读分析及技巧指导 2016年中考语文备考考点说明文阅读攻略 201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辅导 说明文的阅读考点和方法 2017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笔记: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1)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初一说明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技巧与经典例析 说明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技巧:怎样答好高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辅导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与技巧分享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分析及技巧指导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介绍 阅读理解之说明文得分技巧分析 中考语文考点(说明文)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高考现代文小说阅读指导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归纳2017 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之小说阅读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题的解题方法详解2021 [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知识清单 中考语文考点辅导说明文 中考语文考点破解:说明文 中考语文说明文考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 中考语文复习笔记:说明文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考点讲解 中考语文考点破解:说明文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中考复习:语文现代文阅读解说型考点 中考说明文答题技巧 2017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说类考点解析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 初一语文:爱莲说阅读鉴赏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之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小说阅读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解题思路分析 有关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2017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小说阅读 2016中考语文考点:说明文文体知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之解说型考点 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探究 说明文知识点 2016年中考语文说明文考点分析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一)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三) 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四要点”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二)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四)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五)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分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归纳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初中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说明文的特点 浅谈小说语境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说明文的定义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之说明文 高中语文阅读理例题和知识 2017年高中语文阅读攻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