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原词、注释、翻译与赏析

小编:

【原词】: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夏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注释】

①离天三尺三: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太平御览》引汉代《三秦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

②万马战犹酣:千军万马战斗得正激烈。以万马酣战比喻山势奔腾。金代王特起《绝句》:“山势奔腾如逸马。”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战。”

③刺破青天:将青天刺破。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连山刺天。”

④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锷(è),剑刃。

⑤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译文】

山啊,快驰骏马没有下鞍。蓦然回首,仅离天三尺三。

山啊,翻江倒海掀起狂涛。奔腾激越,如万匹战马酣畅征战。

山啊,刺穿苍天锋刃依然尖锐。天似要塌下,雄峰却独撑其间。

【简析】

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

而毛泽东做到了。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即使仅凭这三首小令,毛泽东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赏析】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地逼近华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危难关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抗日,拯救民族危亡,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面对地上国民党几十万围追堵截,天上几十架敌机轰炸,越五岭,跨乌蒙,翻雪山,过六盘……纵横11省,翻越18座大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十六字令三首》这篇组诗,是诗人以典型化艺术手法,在长征途中写成的。这篇组诗,借山写人,高度赞扬红军坚强的革命斗志,豪迈的气魄和履险如夷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诗人气势磅礴,开门见“山”!一座座巍峨高峻的山峰,突兀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人巧用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形容山之高峻和艰险;然而红军以“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豪情,“快马加鞭未下鞍”从容而过。一个“未”字与前文“要”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其艺术效果。虽然山如此高峻,但“我”与红军指战员,跃马扬鞭疾驰,翻越群山险岭的英姿精炼地展现于纸上。借山写人表现其崇高的英雄形象。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如此险峻的山峰,红军履险如夷。然而蓦然回首,发现山峰之高――“离天三尺三”。其征途可谓艰险矣!这个惊字用得非常准确而传神,不仅烘托山峰的挺拔险峻;而且表达了红军翻过险恶山势的惊讶,还充分显示了征服险途无比的喜悦和胜利的豪情。此时读者会联想到辛弃疾《元夕》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佳句。诗人与辛词虽有相似之处,正如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辛词所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而诗人豪气之壮,境界之高远,与辛词可谓天壤之别。尾句“离天三尺三”,可与李白“白发三千丈”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都用夸张手法,但前者令人惊心动魄,形象地突出了山峰之高峻,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这首小令,通过描写山的挺拔高峻,表达了红军不顾千难万险,跃马扬鞭的英姿和乐观的革命豪情。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第二首“山”之后,“倒海翻江卷巨澜”描写起伏连绵的山容。诗人身居山峰之巅,环顾千山万岭,像江海翻卷的波涛。一个“卷”字,形象而有力地突显山峦的气势,似滚滚巨浪翻卷扑面而来。“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以奔腾酣战的万马不仅形容群山山势的走向,而且让我们联

想到红军战士万马奔腾于崇山峻岭,与敌人酣战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急”字,即再现了一个又一个山峰迎面而至,又点出了红军战士“抗日救国”的急迫心情。“酣”字既表达了诗人一览群山的畅快心情,还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意气风发,锐不可当的英姿。连用两个生动有力的夸张比喻,不仅增强浩大雄伟群山的形象,而且象征波澜壮阔的抗日革命形势。山是静止的,诗人化静为动,把本来凝固的群山写活了。莽莽群山,其气势之雄伟,境界之辽阔,意境之高卷,令人惊叹!

这首小令,通过对气势磅礴而连绵起伏的群山的描写,表达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斗志和英雄主义气概与抗日救亡革命形势。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如果说第二首是以动态的描写起伏山峦的横向山势;那么第三首则是以静态的竖向的描绘挺拔陡峭的山峰。“刺破青天锷未残”中的“锷”是剑锋。把插入云端的山峰,比喻尖刀和利剑,虽“刺破青天”,但刀锋和利剑毫无损伤。此句不仅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山峰之“锐’和”高”;而且展现了山峰峭锐、高耸、直插云端的势态。还象征了红军抗日救国锐不可当,无坚不摧的革命斗志和气势。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中的“赖”是依靠意思;“拄”是支撑之意。诗人巧妙地暗用神话“共工怒撞不周山,令天柱折断”典故。意为山是天柱,天若塌下来,赖有高耸云端的山峰支撑,才不会坠落。诗人不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高耸、雄伟、坚固、直插无垠晴空壮美画面,而且象征展现了红军顶天立地光辉形象。在中华民族危难时期,为了挽救祖国,解放人民,消灭穷凶恶极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就是擎天柱,擎柱民族命运!

这首小令,通过描写山的巍峨峭拔,颂扬党和红军在抗日战争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和光辉形象。

这三首小令,从回首、环顾、仰望三个视觉角度,描绘山的险峻、浩大、磅礴和峭拔的气势,共同反映山的雄伟形象,表达一个共同主题,歌颂党和红军锐不可当、坚强斗志和国难当头时民族砥柱作用。

这三首小令,由于恰当地运用民谣、典故、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构成丰富、雄奇、深邃而高远的意境,从而给予读者精神和艺术上无限的享受。

    相关推荐

    1.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原文、译文与赏析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屈原《橘颂》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诗经·氓 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高鼎《村居》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古诗十九首(十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陶渊明《乞食》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苏轼《南乡子·集句》原词、注释、翻译与赏析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原诗、注释与赏析 李白《古朗月行》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白居易《貘屏赞》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宋起凤《核工记》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毛泽东诗词名句集 《折桂令·微雪》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施闰章《泊樵舍》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原诗、注释与赏析 纳兰性德《南乡子·捣衣》原词、注释、翻译与赏析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二》原诗、注释与赏析 张九龄《西江夜行》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原词、注释、翻译与赏析 曹豳《春暮》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令狐楚《少年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三)》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汪元量《醉歌十首(其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欧阳炯《南乡子·嫩草如烟》原词、注释、翻译与赏析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毛泽东诗词全集名句赏析 《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 陈与义《除夜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杨巨源《城东早春》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周文质《叨叨令·悲秋》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毛泽东词两首知识点 毛文锡《甘州遍·秋风紧》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论语·尧曰第二十》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陆游《秋夜纪怀·北斗垂莽苍》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陈与义《春寒》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三国志·华歆传》(节选)原文、注释与翻译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毛泽东晚年迷恋什么书 写作素材——毛泽东名言警句 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毛泽东诗词名句选 毛主席诗词名句选 驳复仇议原文、注释与翻译 姚合《穷边词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及翻译 文天祥正气歌 注释 翻译 赏析 苏轼《南堂五首其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横江词六首》原文及翻译 桐叶封弟辨原文、注释与翻译 少年中国说原文、注释与翻译 李白《古风(其十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初三上学期语文《强项令》翻译和注释 陈师道《舟中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韩翃《寒食》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 陈与义《送人归京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刘时中《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原曲、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柳永《二郎神》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赵善庆《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吴廷翰《观鸭说》原文、注释与翻译 王维《辋川六言(其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汉乐府·陌上桑》原文、注释与翻译 罗隐《蜂》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柳营曲•范蠡》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梁栋《金陵三迁有感》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泽陂》原文及翻译 《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 杜甫《客至》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刘筠《柳絮》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张昱《感事》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漆园》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观猎》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晁补之《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袁枚《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翰《凉州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杂诗》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琴诗》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张耒《夏日》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荷《腊梅》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翁卷《野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范云《送别》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徐侨《晚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姚合《闲居》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贾至《春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周密《野步》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唐寅《画鸡》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