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抒情诗观点新,“新”在哪呢?抒情诗歌大全
李白身在江湖,心系国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变化。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也随着个人阅历的不断丰富,李白的思想更加成熟,其抒情在反映和批判现实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即染上了前所未有的鲜明政治色彩。
这主要表现在:_抒情诗歌大全
第一,诗人把个人命运同整个时代与社会更为紧密地连接起来,一方面把个人遭际置于广大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个人不幸来显示社会环境的黑暗;一方面又直接触及时事,把重大政治事件引人了个人抒情之中。《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最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诗歌一触及现实,首先即痛斥以斗鸡致富贵的新贵和不惜用无数将士的鲜血换取高官的将军。
抨击时事过后,诗人才讲到自己:“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明显地,社会之时为了主,而个人之事成了宾。这种情况表明,诗人所关心的已经不是一己之命运,正如诗中所说,“荣辱于余亦何有吮他将目光转向广大社会和整个时代,胸怀变得更博大,感情变得更深沉,获得了巨大的勇气,直斥权贵为“赛驴得志鸣春风”,“蓝龙更是何鸡狗”!至于玄宗皇帝,他不仅在抨击时事时已经有所讥刺,而且公然指斥他“晋君听琴枉《清角》”,贬他为“德薄”之君。他不再以逐臣的身份对主上发泄牢骚幽怨,而是居高临下地表明自己的轻蔑态度:“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少年早欲五湖去,对此弥将钟鼎疏。”——抒情诗歌大全
第二,诗人从对现实政治状况的关切、了解与思考出发,敏感地觉察到动乱危机的迫近,诗歌因而体现出深刻的优国伤时之情,其批判之锋也从当前延伸向未来,使诗歌显示出一种政治的预见性。如作于幽州之行归来后的《北风行》。
上一篇:近体诗的常识及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