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课文

寓言二则

小编: :admin

设计理念:《古代寓言二则》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六组(这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组课文)的一篇课文。本课有两篇古代寓言,一篇是《矛与盾》,一篇是《郑人买履》。

选编这两篇文章,旨在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古文,初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初步感受古文遣词用语的凝练、精要之处。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但由于学生是刚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注意指导学生练习读通顺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之一。《矛与盾》——教育人们说话做事不要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教育人们做事情不要教条主义。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初步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了解古文的内容,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意思。

一、布置预习,读通课文

1、在学习之前先请学生认真读课文,告诉学生读古文的一些方法,比如先把不熟悉、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找出来加注拼音,然后尝试着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注释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练习读出古文的停顿。

2、在学习之前,还可以请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查阅一些资料,积累有关古文的知识,阅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古代寓言或古文,在家长的帮助下或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3、再次尝试着读这两则寓言。

(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帮助他们积累有关古文的知识)

二、自主读书,探究理解

1、出示课本中的插图或其他有关的图片。

(教师可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但不要把故事全部展示给学生)

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这篇课文,知道《矛与盾》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请大家说一说。

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再默读课文,想想应该怎样做就能读懂。

(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请学生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方法渗透在学习过程中)

2、请同学们再次放声朗读这个故事,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还可以加上动作读,读过之后想一想: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本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卖矛与盾的人一会地称赞自己的盾无比坚固,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形成了“矛盾”)

三、合作学习,交流分享

1、小组交流讨论,共享收获。

(使学生个体的感受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得到补充或矫正,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习与他人分享,使学习灵动起来)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表演《矛与盾》,先请小组内同学间互相表演,然后在班里表演。

(通过表演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人物的特点,为下一步学习作铺垫)

3、请再次读这则寓言,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瞒自己写下来,小组交流。

(理解寓言的关键在于旁人的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后来,“矛盾”这个词语连用比喻自己的言语、行为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

(在读通读顺读懂之后,使个体与合作学习变得有价值,使学生再往深层次发展——自己归纳总结并练习写下来,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小组交流又进一步体现互助、合作、协同攻关)

    相关推荐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古代寓言二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四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庄子》二则 《列子》二则 文言文两则 人生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梦溪笔谈二则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郑人买履)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 毕业赠言 谈语言 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 古诗二首 语言与文学 谚语三则 《论语》六则 语言与文学 语言的魅力 日记两则 《论语》十则》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 王二小 二泉映月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故事二首 《孟子》二章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大自然的语言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欲速则不达 《论语》十则 新闻两则 日记两则 大自然的语言 美丽的规则 傅雷家书两则 《庄子》故事两则 谁说没有规则 古诗二首 十二月歌 二泉映月 聪明的小白兔(二) 沉香救母(二) 沉香救母(二) 白雪公主(二) 字与拼音(二) 世说新语两则 新月集(二首) 小英雄王二小 语文百花园二 第十二次微笑 三借芭蕉扇(二)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魅力 土地的誓言 农夫与蛇(两则)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甘罗十二为使臣 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 从军行二首李白 歌唱二小放牛郎 大自然的语言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革命烈士诗二首 革命烈士诗二首 丁丁冬冬学识字(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小二黑结婚节选高中课文 《晓出净慈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