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一

小编:

教材分析:

《借生日》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说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体现了母女真情。

学生分析:

班内的大多数学生活泼、可爱、爱说爱笑,在家里是听话的好孩子,同时又都上过学前班,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对父母充满着依赖和感激。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关心身边亲人的思想感情。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从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2个偏旁“饣、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在过生日的时候,你们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能得到生日礼物。

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借生日》的故事。(板书课题)学了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借生日。(齐读课题《借生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这就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未知欲。]

2、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本。)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字:布、放、快、怎、礼、今、熊、饭、物、正、拿。

(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交流识字方法。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识字方法,然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想说的字,并组词。)

[同桌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扩大信息源]

(4)教师指导,强化识字。

(教师指导认识偏旁“饣、牜”并重点指导认记“饭、物”,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饣、牜两个偏旁,是新学的,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重点来记。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妈妈和小云说的话:妈妈笑着说:“我忘了”。妈妈真的忘了吗?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理会想些什么。(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讨论和交流的结果。)

(8)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小云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从中知道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关心妈妈了,使学生受到感染。)

(9)小结: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她总是只想着别人,而唯独没有自己,所以我们也应该向小云一样,来关心自己的妈妈。

(10)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3人小组的形式练习,还可播放乐曲,活跃气氛。如开始放《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课文读完后放歌曲《生日歌》)

3、拓展与巩固

(1)你们能说出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总结谈话:我们的妈妈爱我们并且关心我们,那么,我们也应该像妈妈一样云爱身边的人,云关心他们。

4、作业设计

(1)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亲或母亲,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2)想象故事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相关推荐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二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五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五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四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三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三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二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二 《借生日》教学设计一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三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四 《借生日》一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 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案一 《借生日》片断赏析之一 《借生日》综合资料之一 《借生日》教学设计五 《借生日》教学设计四 《借生日》教学设计2 《借生日》教学设计3 《借生日》教学设计5 《借生日》教学设计8 《借生日》教学设计12 《借生日》教学设计3 借生日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