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小编:

多元化的学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就有多元化的设计。本执教者的“说课教案”是按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设计的。分为三大板块:一、说教学设想;二、说教学流程;三、说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吗,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个故事的主要叙述的情景是什么?我遇到困难的情景是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一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多读,读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领悟文章的内容所蕴含的意义,要多思,三是要多说,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桥梁,和作者莫顿·亨特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的共同学习、探讨的和谐气氛,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展现自我,亮出自我。

本课教学设想的目的,学生阅读本文后,知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二、具体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

⑴ 自读、合作读、探究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⑵ 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运用感知的方法,拓展阅读汪国真的诗,品出诗的哲理。

⑶ 从读到写,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困难经历及怎样处理的,是教训还是经验或二者皆有之,写成短文。

(教学目标的设计:一、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形成整体;听说读写形成一个整体;课内和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教、学的方式方法形成一个整体。二、科学地安排了学习序列:读:一读,自主读,二读:合作读;三读,探究读;四读,拓展读;写: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体会。从读到写,符合人的思维特征,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符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的要求。从课内到课外,体现教学的整体性。三、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四、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体现了本课学习的特点: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2、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4、课型:

读写结合课。

5、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时间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调控。)

6、教学策略:

问题策略、多读策略、与文本对话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读写结合策略。

7、教学方法:

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评价法。

8、学习方法:

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评价法。

9、课前准备:

⑴ 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⑵ 想想第一课与这课有什么联系?

⑶ 阅读这一课,你有哪些问题,请写在纸条上,交与科代表。

(此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认字写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归类,放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研讨。)

【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所以说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严格而有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学生习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和学生共同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回忆中

运用学生阅读前一课《山那一边》的感悟 、学生的生活、理想和这课的联系,采用抒情性的语言,和学生共同走进课文的情景中,共同寻找人生的哲理。激发学生阅读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一遍课文后,再默看一遍课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是学生才进入新课文,虽前面已进行了预习,但学生在课堂上,放开声音运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是否畅通。这实际上是工具性也既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落实单元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二是默看课文,学生经过一次高声朗读后,进入静静地思读阶段,也实际上在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疏理”阶段,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为下面复述故事主要情节而打下基础。

2、学生复述故事:

⑴ 照原文顺序复述。

⑵ 创造性的复述:

①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情节。

② 可以命小标题似的复述。

③ 将故事中人物没有说完或在行动上没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进行复述。

(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变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复述故事,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达到全员参与,然后让一两名同学在全班复述。这既是体现培养学生对读本整体感知、概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它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个性培养。)

三 、悟读,合作讨论作品中“我”爬悬崖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父亲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体动作化的语言及所折射出的哲理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继续。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时,还要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知其它所蕴含的哲理,这是本课文要达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其中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结合课文讨论体会。)

1、分角色朗读“我”爬悬崖的经历。

(特别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对悬崖、“我”、父亲的话描写的词语要有一种体验的读,要读出味来。)

悬崖的高、险:悬崖耸立、垂直的峭壁、大约二十来米高、(“我”眼中的悬崖)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的身体状况:八年来一直有病;瘦骨嶙峋。

爬悬崖(半山腰):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几乎晕到、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 、啜泣。

环境描写: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了星星,悬崖大地越来越暗。

父亲的语言:“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

2、分组阅读讨论:

(可以以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设置讨论题。)

⑴ 作者描写悬崖及“我”眼中的悬崖是怎样的?

⑵ 作品中的“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在爬悬崖中的表情及动作说明了什么?

⑶ 父亲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各组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探究学习最后一段,研讨这次“脱险”经历所蕴含的哲理

(这一段是文章的宗旨所在,是引起作者值得回忆的价值所在。也同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事情所蕴含的“哲理”比较陌生,老师可举一些学生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哲理”。如学生最熟悉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想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想想本文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这个学习过程同样应在读中体会、感悟。师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道路上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蕴含的哲理。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化难为易。)

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勾勒出段中你觉得重要的句子。

2、师生互动,对“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达到的地方。”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

五、拓展阅读课文后面汪国真的诗,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得到一点什么?

1、集体阅读,感悟诗意。

诗人采用对比手法,说明意志对人是很重要。“垂下头颅”是预示遇到困难,低头沉思。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困难。

2、自由发言,谈谈从诗中想到了什么 ?

(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体现阅读课教学在通过课内阅读的方法,把它运用在课外阅读上,既是方法的运用,又是学生阅读多元性的展示,个性的发展。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谈的人生,“人与自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样,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怎么办?这里再一次阅读汪国章的诗,无疑又是一次对人生的感悟。)

六、读写结合

学了本文后,叙写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难,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短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读写结合的最后一个终点站。因为这篇课文是写的作者亲身体验的一件事,它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从读到写,既开源,又导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的特点。而这篇课文从故事的叙述,到揭示蕴含道理的过程,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实质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再一次体现。)

七、课堂教学结尾,再次创设情景,情感的熏陶,在人生道路上同启迪

(和学生共同呤诵课文的最后一段,激励学生在人生中应有作家的气质,战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板书设计】

悬崖高、险

读:“我”的一次“脱险”经历 “我”瘦骨嶙峋 怕、嘲笑、恐惧、父亲鼓励“我” 爬下悬崖

悟:人生中的困难应怎样对待──“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化解成小困难克服

写:遇到的一次困难,是怎样处理的?从中感悟是什么?

(板书设计目的:课堂教学的缩影,提示课文中心的导读图,是教学重点、难点的辐射源。它沟通了作者写作思路、教师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思路的桥梁,是提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新知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当代“微型技术“的妙用。)

    相关推荐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2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案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3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本剧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说课和简案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本剧 《走一步,再走一步》仿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我教《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精讲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续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案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续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导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简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听课记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时训练 《走一步,再走一步》三问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时训练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检测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 《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记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 《第17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2.《走一步,再走一步》听课记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2 新的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续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3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2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评估测试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简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背景知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三得 《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字注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