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小编: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初一课本的第二篇课文,语言质朴,意韵深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选择了“复述”这种传统的训练形式,并以之来构建整个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初读并复述课文

初读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词语,运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教师检查订正。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疏通大意。

复述课文之前,我准备了几个抢答题,提示学生复述时注意文章的六要素。初一的学生活泼大胆,复述时声情并茂,但忽略了两处细节描写:父亲的话和“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就此,我向学生提出,应不应该省略这两处描写?一问惊起千层浪,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共识,不能省略。理由是:

1、父亲的话对“我”至关重要,没有这番话,我不可能安全爬下悬崖,更不能从中有所启发。

2、“我”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继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真实的再现了“我”的转变,感同身受,轻易的便让读者们认同了“我”的经验。小处着笔,立意却高。

第二板块:复述感知的基础上多角度阅读

一篇文章,不应只停留在一个中心思想的探讨上,而应该多角度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棱镜透视文章,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反向思维、侧向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

〖课堂片段〗

师:课文里出现了不少人物,这些人中,你欣赏谁?说说理由。

生1:我欣赏爸爸,他爱儿子,但爱的方式跟别人不同。儿子呆在悬崖上很危险,可他没有责怪儿子,反而借这个机会锻炼自己的儿子,让儿子学会勇敢自信。

生2:爸爸也可以爬上去帮助儿子,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很冷静的指导儿子怎么行动,要儿子自己爬下来,学会独立。因为爸爸妈妈总有一天会老去,他要儿子学会不依靠别人,自己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师(鼓掌):这两个同学真是读懂了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啊。

生3:我也喜欢这个父亲。他虽然没有亲自爬上去,可他给儿子的是精神上的支持,这很重要。就像我,最希望得到的是爸妈的肯定鼓励。

师:看来我们的有些父母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了,应该想一想到底怎样做才更有利于你们的成长。人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我们该怎样看待“我”的胆小懦弱呢?

生4:我觉得“我”很胆小是正常的,因为课文里写到“自我出世以来,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生5:这个男孩自尊心挺强,他很瘦小,可为了自尊心,还是胆怯的爬了上去,而且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也是自己爬下来了。这说明他还是挺勇敢的,只是因为身体不好,还有母亲的训诫让他变的胆小了。

生6:他很会鼓励自己。当父亲让他迈出第一步时,他告诉自己,“这似乎能办得到”,他迈出了第一步后,立刻鼓励自己,“我顿时有了信心”,当他再迈出一步后,他说“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他总是不断的给自己打气。我们也应该像他这样多鼓励自己。

师:说得非常精彩。看来生活中,尤其面对困难时,我们千万别忘了告诉自己“我能行”。很多同学喜欢父亲,也理解“我”的改变,那么有没有什么话对那五个男孩说呢?

生7:那五个男孩,明知我害怕,还是扔下了我,太不够朋友了。

生8:杰利为了在朋友面前有面子也扔下了我,这样做不好。不过,他后来叫来父亲救我,可见他还是关心我的。

生9:这是个危险的游戏,他们不应该去,不应该为了追求刺激忘了安全。

生10:我不同意,我们觉得男孩子也应该有点冒险精神。这五个男孩的做法也有可取的地方。如果不是他们把“我”扔在这,我总也克服不了恐惧的心理,就不会变得勇敢,一辈子都记着这个教训。

师:对!这就叫“置于死地而后生”,这五个男孩也功不可没啊!正因为他们丢下了我,让“我”得到了一生铭记的“经验”。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告诉大家是什么“经验”?

(学生回答积极踊跃,但都停留在“勇敢、自信就会克服困难”上。)

师:人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文章的眼睛呢?

(学生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到了课文的题目上,思路豁然开朗,很快找到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生11: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之前,不要把事情想的太难,先做好眼前的事,然后一点点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事情做完的。就像我们上学一样,只要每天都认真学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考上理想的学校,现在就不用想那么多了。

生12:其实,困难再大也不用怕它,把它当成蛋糕,一块一块的切开,然后一个个的吃掉,不就消灭它了么!(学生笑)化整为零,一步步战胜小困难,最终战胜巨大的困难。

师:这个比喻很恰当。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关键就是学会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围绕人物、主题两个要点,抓住契机,很好的给予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有序而精彩。可见,教师适宜的启发式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最终实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标。

第三板快: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全班分为两组,分别扮演杰利和父亲,以第一人称复述课文,要求在复述时要充分体现出自己眼中的人物特点。

由于是以第一人称复述,扮演杰利的同学,很自然的剖析出当时自己左右为难的心境,以及对“我”由愧疚到高兴的心理转变过程。父亲的叙述者则俨然长者教幼子学步,一丝不苟。

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文中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第四板快: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短文。

【后记】

这篇课文上得平常随意,学生们却尽头十足,自始自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度。我觉得原因有二:

1、本课所选的“复述”这种训练形式,简单易用,可以灵活操作。实践证明,也相当有效。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师的及时引导切合学生心理需求。可见,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不是越时髦越好,只有适合学生学情、切合教材特点的方法和策略才是最好的。

反思教学过程,感觉这篇课文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指导朗读,仿写文章片段;剖层析句,品味情节的严谨;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书写基本功薄弱,不会做课堂笔记,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加强训练的地方。

    相关推荐

    《走一步,再走一步》案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3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 再走一步》课堂教学案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典型例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案例及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案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3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2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 我教《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3 《走一步,再走一步》仿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2》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续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续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记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三问 《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参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心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